2 月 16 日,# 信阳毛尖拟更名为中国国龙茅台 #的话题登上热搜。
原来,2 月 16 日当天,港股上市公司信阳毛尖(HK.00362)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会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 "XinyangMaojianGroupLimited" 更改为 "ChinaDragonMoutaiGroupLimited",并采纳 " 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 " 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 " 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
为什么要改名?董事会认为,建议更改公司名称将更能反映集团业务发展的现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董事会相信,新名称能为该公司确立更合适的企业形象及身份,将有利于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并符合该公司及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截至 2 月 16 日的最新收盘日,信阳毛尖集团的股价仅有 0.435 港元一股,市值仅有 6 亿,是不折不扣的仙股。
17 日港股开盘,截至发稿,信阳毛尖已涨超 19%,报 0.52 每股。
曾多次更名
Wind 数据显示,信阳毛尖,前称为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煤相关化工及生物化工原材料制造及供货商。集团初期为一所石油化工企业,基于 2004 年集团预期原油价格将会有上升之风险,因而转向致力拓展及研发煤化工产业。集团透过竞投、收购等形式成功地改造了四家国有企业,经过扩产和技术改造,集团已形成煤相关化工原料的上下游业务生产链。于 2007 年 4 月 4 日,集团出售旗下石油化工业务后,中国天化工专注发展煤相关化工原料制造业务。
2018 年 1 月,中国天化工在港交所公告,以 8580 万港元向两名投资者收购茶叶营销商信阳毛尖,并建议更名为 " 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当时公司董事会称,更名是认为中国茶业务将成为集团未来主要收入及利润来源之一,并希望实现绿色转型。
2018 年 11 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信阳毛尖,并沿用此前的股票代码 "0362"。
而中国天化工近年来业务摇摆不定,曾尝试过煤矿、房地产,生物能电厂等诸多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中国天化工改名信阳毛尖时,网上就有声音表示 " 信阳毛尖是公共品牌,不能被某个企业拿来做资本运作的玩物。"
另外,在 2020 年 3 月,信阳毛尖公告拟更名为 " 新中国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但之后表示延迟寄发更名通函。
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信阳毛尖还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与国酒茅台一并享誉世界。百余年后,国酒茅台和信阳毛尖早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比较对象。
如今,茅台已经是三万亿的巨头,鼠年 A 股收官当天,茅台尾盘股价突破 2600 元,总市值破 3 万亿。茅台由此也成了 A 股股价和市值的双冠王,私募大佬但斌认为,目前 A 股市场近 20 家白酒公司,任何一家上市哪一天持有买入到现在都是表现非常不错的。
酒类销售占三成营收
信阳毛尖最新的财报显示,2020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3 亿港币,同比增长 49%,实现净利润亏损 7841.7 万港币。
从财报看,虽然上市公司名字叫 " 信阳毛尖 ",但茶叶业务并非主营业务。另外,根据信阳毛尖的财报,其业务板块中的确有酒类销售业务。2020 年,信阳毛尖在酒类销售板块的营收为 0.69 亿元,占其全年营收约 30%。
信阳毛尖在财报中表示," 自 2018 年以来,本集团一直积极探索商机。自 2015 年以来的过去 5 年,中国酒类市场一直保持 5% 至 7.1% 的快速增长。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止,中国酒类市场年度收益为 5620 亿元。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预计酒类市场将稳定增长。本集团把握巨大市场机遇,于 2020 年末通过销售酒类拓展饮料部。"
2021 年 2 月 2 日,信阳毛尖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牡丹江龙晋酒业有限公司与北京耀莱龙微酒业有限公司之全部股权订立买卖协议,代价为 8000 万港元,其中以 500 万港元现金及发行本金总额 7500 万港元的承兑票据支付。
信阳毛尖在公告中表示,目标公司的业务伙伴上海高诚是中国酒类业务的有利营销专家。上海高诚已推出贵州茅台、五粮液等著名酒类品牌的推广。另一方面,目标公司拥有一系列商标,包括成龙商标。
董事会认为,目标公司与上海高诚之间的合作将对酒类销售产生有效的协同效应。整合成龙商标及酒类,将为公司带来协同效应,可在中国庞大酒类市场中占优势。
公司认为,收购事项与本集团的整体业务方向一致,是加强本集团的客户基础及拓展中国酒类市场能力的投资良机。
而这或许就是信阳毛尖改名 " 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 " 的理由。
网友:蹭茅台热度
信阳毛尖拟更名 " 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 " 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引来网友议论纷纷。有网友表示," 这公司改名字好几回了,到处蹭热度 ";还有网友称," 信阳毛尖实惨 "" 茅台:倒是爱蹭 "。
不过,从股权关系上, 信阳毛尖与茅台集团并无任何联系。同时,根据茅台集团已经注册的商标,其完成了对“茅台”的类别商标保护。无论是30类中的茶还是33类的含酒精的饮料,都属于茅台商标保护范畴。因此“中国国龙茅台”将触碰商标法。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改名 " 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 " 仅是董事会建议,并未被真正采纳。公告也指出,更名需要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以及百慕大公司注册处处长批准更改。
抑制奇葩更名行为,需要健全的机制和成熟的投资者
所以,这些奇葩更名背后,反映了资本市场尚有不成熟的地方,让这些上市公司改名投机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规则有漏洞。上市公司因为趋利而改名,看起来很大的事,但以前操作起来并不复杂,证监会和交易所只做形式审查。开个董事会,2/3以上的董事同意,提交证监会,获得批准即可。在交易所这边,只需填申请表,提供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更名的证明、上市公司的相关公告即可。
不过这个局面已经改变了,2016年,深交所发布了《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上交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都对上市公司更名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与指引。
上交所的《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就规定,上市公司未变更企业全称、未调整经营范围或未修改公司章程的;新业务尚未取得营业收入的;开展新业务已取得营业收入,但相关营业收入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30%的,原则上都不得作为证券简称。
这些政策,明显就封堵住了大多数投机性改名。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还有进一步成熟的空间。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股价归根到底在于自己的业务强弱、利润多少。在价值投资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时代,更是如此。
频频改名会损害自己的商誉,是为了短期利益损害长远利益,应被投资者鄙弃,但现实却相反,往往会得到追捧。
所以,中国的投资者也应该更加成熟、专业、理性。有了健全的机制,再加上成熟的投资者用脚投票,方能从根本上抑制奇葩更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