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脱贫之后不脱手 兴产业让脱贫群众“稳得住”

动静原创贵州新闻联播
1612218900
积分商场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精准施策,突出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是刚刚闭幕的省两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的要求。围绕省两会精神,这段时间全省各地加紧对各项部署进行深化落实,确保脱贫之后不“脱手”,继续以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一大早,位于正安县瑞濠街道的一家养殖基地就迎来了一位“大客户”。这位客户要购买的却不是这座山里县城的特色“山货”,而是新鲜出产的 “对虾”。

一座山里县城,怎么会有新鲜的“对虾”销售呢?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对于这种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已经比较普遍,对于内陆地区来说,技术和运输成本偏高是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瞄准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空白市场,2020年正安县引进了一家科技公司,通过建设全封闭标准化养殖车间和模拟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将沿海传统养殖场搬进了山区的厂房内。投产以来,企业已经向市场供应鲜虾产品16000多斤,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800万斤,产值将达到4亿元以上。

正安县梅华现代渔业产业园经理李明松说:“像重庆市场它每一天的南美白对虾市场需求量在20万斤以上,成都每天是15万斤以上的市场需求。我们现在每天的重庆订单是5万斤,接下来会继续加大规模。”

产业前景看好,还必须能带动群众增收,目前正安县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已经让7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等困难群众参与到对虾养殖项目中来,并正围绕成渝经济圈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

正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昌鹏告诉记者,南美白对虾项目,政府投入资金1500万元,利益连接贫困户750户,有效推动了正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就业与增收。正安将大力推动设施渔业建设,推动农产品融入成渝经济圈。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贵州各地把确保搬迁群众能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巩固脱贫成果。在铜仁市大龙开发区一家服饰企业的扶贫车间里,搬迁户凌燕霞已经是一名熟练工了。

搬迁群众凌燕霞说:“搬迁到大龙来,我觉得挺好的,打工就在家门口,工资也比较稳定,一个月有两千多,比以前改变了很多。”

这家服装企业2019年在当地落户以来,就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针对安置点的扶贫搬迁家庭实行“低要求准入制”,在招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向搬迁群众倾斜。

服饰厂负责人吴吉芳向记者介绍说,目前有员工60多人,其中有50多名是易地搬迁群众,下一步,将在2021年计划扩大3条生产线,新增100多个就业岗位。

搬迁群众的稳定就业岗位在逐步增加,留在农村的群众的增收之路也在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断拓宽。眼下,册亨县的6800亩蔬菜基地迎来了又一季采摘高峰,当地生产的优质菜心将全部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自从去年这里的冷链物流系统全面投入使用以来,不仅扩大了蔬菜的销售范围,还提升了品质和销售价格。

黔西南北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冰说:“从地里采摘完以后,进冷库预冷八个小时,达到零度到四度左右,每天早上装车打包,发往深圳,再用冷藏车拉往香港、澳门。临近春节了,现在每天发一车,一车的份量在十吨左右,现在市场的行情是每斤三块钱。”

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群众受益。当地群众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入股、基地务工等方式稳定增加收入,掌握种植技术之后,还可以通过“务工加责任田”模式,反向向基地承包标准化种植的土地。

册亨县板街村蔬菜基地承包户杨兴富说:“这块地是我承包的,从这块到前面那块就有七、八亩地,公司提供技术人员,我主要负责播种、疏苗和间苗,我们采摘的每一亩地可以收两千斤,一斤六毛钱,一年下来八亩地收八茬,将近有七、八万元左右,收入是很可观的。”

黔西南北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冰告诉记者,他们的菜心种植面积准备扩大到一万亩,实现工人全部本地化,带动当地的就业,打造册亨自己独有的菜心品牌。

按照今年省两会作出的安排,2021年贵州全省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万人,并通过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确保农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编辑

王青 朱海婷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