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贵州出土的汉代“干栏”式建筑陶模,和今天的吊脚楼大同小异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8666114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贵州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干栏”式建筑模型,无疑是1978年赫章可乐遗址24号墓出土的一件西汉陶屋模型,通高53厘米,面阔39.5厘米,进深31厘米。陶屋架空而建,分上下两层,用四根梯形实心柱支撑于一块长方形地坪之上,地坪四周有浅立沿包围。四柱立于地坪四角沿内,柱间无板壁。四柱上端均开有工整的长条形卯口,左右两柱卯口内,分别榫入一根长横枋,类似今天楼板下的木楼枕。地坪正中,安置一套双脚踏舂米碓,碓臼为方形,中间碓窝通常放置待加工的粮食,看上去非常坚固。碓架为两根长方体木头,木头前端有穿孔,孔内嵌有碓头,碓头和碓臼一般都是石质,圆润结实。碓架中部,立有一块支撑石板,上端塑有左右两个U形槽口,碓架两木置于槽口内,就像活动的跷跷板,科学地利用了杠杆原理。碓架后端,同样立有一块支撑石板,同样塑有两个槽口,这块支撑石的作用,主要是双脚在踩碓劳作时,能够用双手倚扶支撑石,掌握平衡和发力。

西汉“干栏”式陶屋模型 赫章可乐遗址24号墓出土

横枋上方,为陶屋二层的楼板。这一层通常为主人的居住用房,泥塑的墙壁,将二楼空间隔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为廊,后为室。廊沿左右均塑有护栏,左边为镂空的横条形板,右侧护栏为实心,其上刻画有菱形的几何纹。廊沿正中,立有一方柱,柱下有一小正方体,象征柱顶石,也称柱础。立柱顶部则塑成“山”字形。《礼记·明堂位》有“山节藻棁(zhuō)”的说法,“山节”就是山形的斗拱,“藻棁”即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斗拱最早起源于战国,是一种位于建筑柱和梁之间的承重构件,可以缓解屋面向下的重力。后室正中,开有一竖条窄门,根据比例看,门槛较高。房屋两边的封墙和后墙,均线刻有柱和枋,用来表示房屋的结构。屋顶两侧出墙,故为典型的悬山顶。顶的前后坡面,拍印有瓦纹,意思是原建筑使用了瓦。屋面前坡的近檐处,刻有一隶书“前”字,猜测当初下葬时,要对房屋模型进行组装,因为怕弄错,所以刻有文字标记,方便安装。

赫章可乐遗址216号墓同样出土一件西汉时期陶屋模型,甚至比24号墓出土的还要略宽大一些,通高53.3厘米,面阔50.6厘米,进深35厘米。两件器物大致相似,只是在细部处理上,24号墓出土的更加完整和清晰。两墓都属于甲类汉式墓葬,显然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干栏”式陶屋模型,1991年12月仁怀合马镇大渡口汉墓也出土一件,通高50厘米,面阔45.5厘米。奇怪的是其房屋进深,仅为12.5厘米,就是非常薄。其他与赫章可乐遗址24号墓出土的陶屋模型类似,只是外廊部分的护栏位置,立对称两柱,而不是单柱,两柱顶部,各塑一个比较明显的“山”字形斗拱。底层前后则有齐腰围墙,与支撑房屋的四柱嵌卯为一体。

1999年兴仁交乐19汉墓出土的三件,则感觉受到汉化的程度更高一些,时代属于更晚一些的东汉。三件陶屋模型破损非常严重,其中一件经修复后,通高50厘米,面阔54厘米,进深31.5厘米。整个陶屋模型由底座、支柱、墙体和屋顶等部件组成,比较有特点的是屋顶,并不是早期标准的悬山顶。因为不仅屋顶的正脊两头做有翘角,前后的坡屋面,在靠近屋面外侧,还左右各塑垂脊一条,只是不太明显的。感觉不是非常规范的庑殿顶,而是有一种悬山顶向庑殿顶发展并过渡的趋势。垂脊两侧,戳饰有比较明显的长条形瓦当。此外,与赫章可乐“干栏”式建筑略有不同,陶屋二楼外廊部分,塑造得非常窄,并且没有护栏。与之相同的,是底层同样有双脚踏舂米碓的痕迹,只是保存下来的部分,只有碓架后端的支撑石板。

东汉“干栏”式陶屋模型 兴仁交乐19汉墓出土

所谓“干栏”,其实就是典籍对南方蛮族这种架空而建房屋的总体表述,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称为“檐巢”“巢居”等。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也就是说,这种建筑基本可以确定是早期南方人的普遍居住形式,这当然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南方谷深林密,湿热难当,遮天蔽日的瘅疠(dànlì)之地,遍布蛇鼠蚊虫,这就需要“构木为巢”来抵御外来侵害。利用大树作架,围绑上木棒,下铺藤条,上盖茅草树叶,就是今天的“树屋民宿”。“干栏”一词,在各种典籍中,又作“干阑”“麻栏”“杆栏”“葛栏”“阁阑”“高栏”等。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名字,大概和南方蛮族的方言有关,只是具体是哪个民族,目前有争议,没有定论。《魏书》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赤雅》中说:“人须栖其上,牛羊犬畜其下”。简单来说,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因此,“干栏”式建筑,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吊脚楼。

兴义南龙布依寨吊脚楼

目前贵州山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吊脚楼仍旧普遍,主要特点是依山而建。一般为三层,底层悬空,上二层一般需要踏步,有石梯和木梯两种。底层通常不砌墙壁,仅用少量木板做成栅栏包围,用于供养牲畜,或堆放舂碓、石磨、柴火等。二层有楼板与底层相隔,是待客、煮饭等生活的起居场所。墙壁通常用木板或竹编。根据需要,有时也设有窗户,但大小不一,位置也不固定。木板之间的装饰也不严密,这些空隙也是室内采光的一个来源。三层为暗楼,是堆放粮食和杂物的地方,一般用活动楼梯与二层上下连通。若家庭成员较多,三层也会设置卧室。比较有特点的是二层的外廊。通常会在正中部位,将主屋的进门入口向内凹陷,形成一座漂亮的“阳台”,多称“燕窝”,可以眺景纳凉,也可晾晒粮食。“燕窝”向两侧延展的外廊,苗族同胞喜欢修建“美人靠”,而布依族同胞通常修建成简单的护栏,称为“荡厢”,名字非常诗意,主要用来晾晒蜡染的衣物。此外,土家族、侗族、瑶族、水族等,也大致对外廊有各自的称呼。但贵州少数民族吊脚楼的总体造型,和考古出土的汉代“干栏”式建筑大同小异。因为吊脚楼经常使用架空、悬挑、错层等建造手法,特别是二层的外廊和屋檐系出挑而成,所以远观之,总感觉头重脚轻。其实吊脚楼通过穿枋把立柱串联,结构还是非常稳定的。

汉代“干栏”式陶屋模型 仁怀合马镇大渡口汉墓出土

从汉代“干栏”式建筑陶模,到遍布山地乡野的吊脚楼,历史经年累月的传承下来,这些建筑不仅是民俗传统,更是一门艺术,直到今天,依旧向外界持续不断传递着贵州的声音。

编辑

张僡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