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遵义市正安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郑传玖等在外乡友返乡创业,带回吉他产业。十多年时间过去,这里已经成为全球集聚程度最高、产销规模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每7把吉他中就有1把产自这里。吉他正成为当地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支柱产业。
正在表演的这群年轻人,除了乐手,他们的身份还是油画师、茶艺师、装修工人,但一把吉他让他们聚在了一起。
正安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逗逗班”乐队乐手冯垚
正安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逗逗班”乐队乐手冯垚介绍,用正安话说“逗”就是“凑”的意思,凑成一起了,都会弹吉他,有这样一种土壤,可能在全国都不好找,这个“五一”假他值班,四、五波外省来的游客,一个劲地问吉他在正安发展的整个脉络,那种眼神,明着可以看出来,真的到了音乐的朝圣地那种感觉。
除了斜杠青年、兼职乐手,正安为了营造吉他之乡的浓厚氛围,通过吉他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的“五进”活动,让近6万正安群众参与吉他学习,占到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
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飞
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飞表示,通过“五进”活动,作为吉他文化发展具体的抓手,把吉他文化渗透到正安县的各个领域,提升吉他文化的影响力,以文促产,促进旅游的发展。
“吉他之都”现在是正安的一张名片,然而十多年前,这座三不沿的西部县城要发展吉他产业,可谓是没有原材料、没有技术支撑、没有销售市场。如何引进一个东部产业在此落地?依托外出务工的人力基础,正安实施了“引凤还巢”工程。郑传玖就是第一个将吉他产业带到正安的人,在广东务工10多年的他,选择将一条生产线从沿海搬回家乡正安。
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传玖
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传玖说,当时机场也没有,高速路也没有,就非常艰难了,客人来验货说不过关的时候自己大哭一场,下了决心把实在做得差的1000把琴全部烧掉,重新整顿公司,一直持续赶货到今天。大家在一起聊天就讲,自己是开启从沿海把吉他工厂搬到内地的先河,没有他成功的先例,大家都不敢搬迁吉他工厂过来。
随着第一家企业落地,第二家、第三家陆续入驻,企业的到来也反推着当地营商环境的优化,正安推出“围墙内的事自己干,围墙外的事政府帮”、租金减免、物流补助等优惠政策,用诚意把天南海北的企业聚在大山里。
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传玖
郑传玖表示,这里定为吉他生产基地过后,把山头都挖了,修一条大道过来,专门建了几十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别人讲引凤还巢,要有“巢”,“凤”才会回来。现在全是金凤,如果都靠企业,不会发展到今天。
贵州如实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百春
贵州如实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百春说,如果需要金融的支持,企业在申请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个人资产抵押,之前有一个朋友凑了10万块钱,在银行拿了大概50万块钱的贷款,把这个工厂就能开得起来,如果在一线城市的话几乎就不太可能了。
中国农业银行正安县支行张航
中国农业银行正安县支行张航介绍,当时很多企业有结售汇的需求,就需要到遵义市去办理,他们就向遵义市外管局申请了权限,派遣专人团队到沿海去学习了之后,他们已经为园区的69家企业办理了外汇业务。省去出货单等资料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可以把美元、日元、欧元等外币结算进来。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贵州正安经开区云集了140余家吉他及配套企业,发展成上中下产业链条完善的世界级产业园,集群效应逐渐凸显,园区内几分钟的车程就可以配齐一支吉他所有的生产要素。
贵州三弦乐器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金正勋
贵州三弦乐器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金正勋表示,他们是韩国公司,主要是做琴弦、牛骨弦枕和品丝,在青岛那边送货快也是一两天左右,这边5分钟就能送货,整个园区80%都在用他们的琴弦,他们陆陆续续把生产线搬到这里。
现在正安吉他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这家企业自主研发出全竹吉他、静音吉他等产品,并涉足琴弦、琴包等周边品类,从单纯的“代加工”发展到自主品牌,掌握更多话语权。
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行政部主管韦林飞
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行政部主管韦林飞说,他们会根据产量来进行价格调整,国内也好,国外也好,经销商都会接受。2022年,出口数据才14万元人民币左右,2023年开展国际事业部过后,出口额达到了180万元人民币,今年他们的目标预计是突破300万元。
如今的正安,全县共有约5000人参与到吉他生产中。年产销吉他250万把左右,产品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3月,正安出口吉他13余万把,出口金额达4千余万元。黔北小城的吉他正拨动着世界“心弦”。
记者:正安融媒 杨媛媛 刘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