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万古流芳——闻一多的贵州之行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32106920

随着历史的徐徐展开,贵州这幅画卷呈现出过往底色的积淀。从1919年至1949年,那些在那个年代朝着思想的光芒、追着理想的脚步前行的贵州人,那些在那个年代以至今天依然是先知先觉的智者对贵州的关心,与贵州人交往的故事,无疑是贵州画卷上厚重的底色。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现代名人与贵州》一书中的篇目,讲述那样的一些故人,讲述那样的一些旧事,追寻过往,励志当下。

万古流芳
——闻一多的贵州之行

一九三八年三月中旬,贵州高原上冰雪消融,暖风轻拂。由黔东南通往贵阳的山道上,列队行进着两百多人。这支风尘仆仆的队伍,是湖南长沙联合大学部分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那位走在队伍前面,身着古铜色长袍,足穿黑布鞋的中年男人,面目清瘦而精明,头发蓬松,留着短髭。他就是“旅行团”的领队、学生们崇敬爱戴的闻一多先生。

自从“旅行团”进入贵州以来,天空老飘洒着绵绵细雨,山道格外泥泞难行。但“旅行团”的师生们,被贵州山区秀丽的早春景色所吸引,在困难的跋涉中,没有人叫一声苦,说一句累。

作为“领队”的闻一多先生,除了和学生们走一样多的路,吃一样的饭菜外,他还担任了指导学生们采集民歌民谚的工作。每当队伍休息下来,闻一多总要和学生们一起,深入山寨访求歌谣谚语。然后,他还要指导学生们整理、分类,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在休息时,要是碰上风光优美处,闻一多也常随兴挥笔,画下幅幅以贵州山川河谷、风土文物、民习民俗为内容的画图。

闻一多先生率“旅行团”到达贵阳后,受到了贵阳各界人士的欢迎。教育界、文艺界的朋友们纷纷来探望这位著名诗人。贵阳师院教授李独清先生还邀他游玩了黔灵山。在风光绮丽的山坳上,闻一多即兴绘下了一幅《黔灵山》。在贵阳的几天中,闻一多除了访问旧友外,还观光了贵阳的名胜甲秀楼,画下了速写《甲秀楼》《贵阳一角》等。闻一多于一九三八年四月上旬随旅行团抵达贵阳附近的清镇县城,过东门桥时,闻一多远远望见云雾中如仙境般的清镇东山寺。其寺倚山而建,借山势更显雄伟、庄严。闻一多不顾旅途劳顿,兴致勃勃地踏上碎石嶙峋的盘山小路,登临山顶,极目黔中大地,又游览了寺下仙佛洞,最后进入寺庙,观赏了寺中的诸佛、菩萨和墨客文人的楹联碑刻。兴之所至,闻一多先生铺开随身携带的画夹,一挥而就,画下了题名为《清镇东山寺》的速写。

他们离开贵阳往安顺前进,途中,“旅行团”走的多是几年前红军北上抗日走过的小路。学生们发现石壁上不时有“反动标语的痕迹”。经过找当地人盘问,他们才知道这是红军过贵州后,国民党追剿部队留下的。学生们把这些闻见告诉闻一多,他愤慨地说:“这是蒋介石祸国殃民的铁证呀!”

“旅行团”走到“山多人稀地薄之处”,师生们发现贵州山民“民风很纯朴”。当山民们看见“旅行团”学生们“说话温文尔雅,买卖公平”后,便“敢于”和他们接近了。当他们和“旅行团”混得很熟之后,有的人经常指着石壁上至今依稀可见的红军宣传标语,给学生们和闻一多“讲红军传奇式的故事,讲红军开仓济贫、关心人民的事迹”。“旅行团”成员大多是城里长大的学生,没有多少生活和斗争经历,听到农民们谈这些事,都感觉“挺新鲜”。正直、善良的闻一多对这些也十分“感兴趣”。

有一次,“旅行团”在一块地主墓地的碑亭下休息,正巧有几位农民劳作之后也到这里小憩。学生们热情地要求他们讲红军的故事。其中一位老农对学生们说:“我见过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穿着和红军战士一样的军装,说话非常和气,一点架子也没有。毛主席还到过我们家呢!”说着说着,老农懊悔起来,他恨自己没有送儿子随红军北上抗日,以致前不久儿子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闻一多听了这位老农的话,激动地站了起来,他指着身后地主墓碑上“万古流芳”的铭文,对学生们说:“这座碑是为墓中人歌功颂德的”,“但这些谀墓文字我们都看够了,没有人会相信。我们刚才听到的谈话,却是另一种形式的碑,就是所谓‘口碑’。”在生活中,人们常用“众口皆碑”“口碑载道”等成语,但这些成语经闻一多在具体环境中运用,学生们都觉得成语变活了。

“旅行团”到达安顺后,闻一多除继续指导学生们“采风”外,自己也深入民间,亲听群众对社会的呼声。一次,安顺某机关的一位小职员“向他揭露了国民党兵役局出卖壮丁,克扣粮饷,把爱国华侨捐献给新兵的棉花和药品都饱了私囊,用来投机倒把”的情况。闻一多先生一时怒不可遏,斥声指责贪官污吏“真是丧尽天良,这是最大的犯罪!”在场的“旅行团”同事和学生们,也从未见闻一多先生发过这么大的脾气。

在安顺期间,关心青少年成长的闻一多先生还会见了不少本地慕名来访的学生。一次,安顺中学的一群学生来到闻一多先生的住处。“旅行团”的另一位领队刘兆吉也在闻一多先生的房间里。他们与安顺学生摆谈,给他们解答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当一位学生谈起他们对闻先生的崇敬时,刘兆吉先生便向学生们说:“你们敬仰闻先生,你们读过他的著作么?闻先生是中国有名诗人,读过他的《红烛》《死水》一类的新诗么?没有读过可以找来读读。”刘兆吉万没有想到,等学生们离开后,闻一多先生便批评起他来:“你多话了,《红烛》《死水》那样的诗过时了。”接着闻一多走到刘兆吉身边,很严肃地继续说:“现在,没有活力、没有革命气息的作品,不要介绍给青年人。”

在安顺休整了一段时间,闻一多随“旅行团”经普安、盘县等地进入云南,结束了他们的贵州之行,继续向目的地昆明前进。

闻一多先生在贵州的活动与言论,说明了功标青史的一代民主战士、诗人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领袖,对贵州人民、青年学生的热爱;也充分说明了过去把闻一多先生说成是不问政治的书斋学者的说法的错误。正像闻一多先生对人民领袖的祝赞一样,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闻一多的名字也将万古流芳。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编辑

王青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