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第31个国际减灾日,近年来,贵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全省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专业排查,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自主研发了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初步建成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搬迁和科技能力提升的综合防治体系。今天,动静记者来到了位于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中心,看看贵州是如何实现“人防+技防”,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
全省上千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表位移、含水率、降雨量等变化数据都实时汇聚在大屏幕上。
我们看到的这个界面是贵州省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打通了国土专网、气象专网、政务网等多个网络,在全国率先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隐患点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信息发布及指挥调度等五大环节融合到一个系统中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
“现阶段汛后时期,会抽出更多的人手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复查,逐点开展科学的预警模型分析,不断完善我们的数据收集和数据模型。”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预警预报科科长刘黔云介绍说,2017年起,相关部门和技术单位逐步对全省威胁大于30人以上的隐患点安装GNSS、裂缝计、崩塌计、雨量站、深部位移等自动化监测设备,并且针对每一个点建立数据模型,监测数值达到一定条件就会在平台上自动预警,随后进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依托平台进行统一的跟踪调度,能够准确地发现隐患的变化,从而及时地撤离人民群众,避免造成伤亡。
250公里外的黔西南州五星村因为强降雨造成地形变化引发警报,随后迅速调度现场技术人员进行风险排除。
截至9月初,我省共计安装13000多台套专业监测设备,建成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2502处,今年入汛以来,贵州多地短时降雨突破历史极值,系统共发出预警信息近4万次,提前预警地质灾害变形隐患点31处,避免人员伤亡3000多人,避免经济损失上亿元。
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李阳春告诉记者,平台从2012年投入使用以来一直在不断完善,“最开始是单点的阈值预警,比如说设定一个裂缝的变化范围,比如说5毫米,10毫米或者是20毫米,达到一定的值,它就自动报警,这种可能造成行政成本的增加。后来变为位移曲线预警,监测变化程度,但比如说缓慢变形的曲率不是很大,这个时候平台容易把这个信息给漏掉,但往往这些微小变化对地质灾害预防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结合各个维度建立了过程预警模型,综合进行研判,更精准地掌握地质灾害体的发展趋势。”
李阳春说,目前平台的大数据应用功能正在开发中,上线后不仅能针对已经发现的隐患点进行监测预警,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一些未知的风险区域进行评估预测,精准地实施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