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后山村的大闸蟹养殖基地搬运捕捞好的大闸蟹。
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后山社区大闸蟹养殖基地,开始批量捕捞大闸蟹,一只只膏肥黄满的大闸蟹“抢鲜”上市,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闸蟹养殖基地位于后山社区水田沟组,而水田沟组名副其实,上千亩肥沃的田土铺展于两山之间,已建成的150多亩大闸蟹养殖水域波光粼粼,优美的风光令人陶醉。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钦佩的,而作为当地第一位养螃蟹的人,基地负责人陆章朋的发展历程同样也让人佩服。
陆章朋(右)和村民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后山村的大闸蟹养殖基地收获大闸蟹。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陆章朋十多岁就外出打工,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水产品产业,从此便与大闸蟹结下不解之缘。通过自身的不断奋斗,陆章朋在外面也打下了一片天地,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在2016年决定放弃外面的事业回来发展大闸蟹养殖,当时大家都觉得他这是拿钱来打水漂,因为一直以来都没听说过这边还能养大闸蟹。
“我本身是这个地方的人,从小就在这个地方生长,想到有好的产业,就想带回家乡来。大闸蟹这个产业在我们整个贵州也没有几家养殖基地,我们在毕节属于第一家,所以希望在这个地方发展起来还能带动周边,辐射周边可以养殖的地方,把这个产业做强做大,弥补我们毕节大闸蟹养殖的空缺。”带动家乡发展,这是陆章朋最初的想法,而他下决心回乡养殖大闸蟹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早在2015年他就先后从江苏请来几批水产养殖的专家,到水田沟对气候、土壤、水质、环境作了一个全面的考察,最后得出了让他欣喜的结论:这里是养殖大闸蟹的绝佳环境。
陆章朋的妻子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后山村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包装大闸蟹,准备外销。
“我们当时采取的模式,除了给土地流转费以外,还承诺按效益分红,所以大家也很愿意把土地拿出来支持我们发展。”于是,在镇、村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陆章朋很快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600余亩,流转周期30 年,风风火火地动工兴建水产养殖基地。与此同时,还专门成立了毕节市青山绿水生态养殖公司,铁了心的要把产业发展好。
“我们这个地方环境比较好,整个养殖基地周边没有丝毫工业的污染,养殖用的水也都是正宗的山泉水,正合适大闸蟹生长环境的要求。”陆章朋介绍,因为水质较好,所以养出来的大闸蟹最大重达八两多,平均也在三两左右。此外,他们养出的大闸蟹的肉质带弹性,蟹油和蟹黄的香味比较浓厚,回味悠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市场的反响口碑非常好,很多人还专程开车到现场来订购,大闸蟹还没来得及进入市场,在基地就已经订完了。
陆章朋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后山村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展示收获的大闸蟹。
“市场畅销,有点超出了我的预期。”陆章朋说:“接下来,我们不仅要扩大规模,把养殖的质量再提升,还要带动村民一起发展,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大闸蟹的养殖行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把我们的品牌做强。同时还准备依托养殖基地发展旅游业,让外界都知道我们这个地方,以后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如今,后山社区大闸蟹养殖基地的规模已从最初的50多亩发展到150多亩,年产值超过300万元,涉及村民279户,为当地农户开辟出了一条特色养殖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