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农民日报》:钱袋鼓了 脑袋富了——贵州省贵阳市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惠民生观察

农民日报
1658973960
今天(7月28日),《农民日报》刊发新闻《钱袋鼓了 脑袋富了——贵州省贵阳市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惠民生观察》。

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聚焦农村精神文化薄弱、生产技能不强和稳定致富不够的问题,引导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机制,用活农家书屋、开设田间课堂和传承民族文化,持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和提升产业生产技能,让村民既鼓了钱袋,更富了脑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用活农家书屋 丰富农民精神

清镇市卫城镇坪寨村的“麒麟瓜”远近闻名,是当地有名的“致富果”。这些年,这颗“致富果”能够稳定成长,得益于该村“耕读书屋”的“浇灌”。

“耕读书屋”是20世纪70年代,由20岁出头的致富带头人周光俊创办,现有藏书3万多册,包含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政治、经济等类型。为何取名耕读书屋?“希望村民们能够在劳动、耕作之余来看书,在书中学到技术。”周光俊说。十多年前,邻居刘发义尝试种西瓜,每逢空闲就到耕读书屋看书。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生病了用啥药?不同土质适合什么品种?这些问题,刘发义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如今,他已成为村里的西瓜种植大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前农闲时间,很多农民靠打扑克、麻将等来消磨时光,自从有了耕读书屋,农民通过读书获得种养技术,有效提升自身文化水平。当前,我们依托农家书屋发展了实用技术辅导、农技推广、《镇西卫》编纂、写作培训等文化产业。”坪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军介绍。

近年来,清镇市聚焦文化振兴的目标要求,将打造农家书屋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抓手,由村级党组织主导,推动新乡贤、致富能人、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力量建设农家书屋181个,并根据农村发展和群众需求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配齐配全相关图书,引导村民利用农闲和节假日借阅学习,做到农民群众在哪里,阅读服务就在哪里,让农家书屋充满乡土温度,成为丰富农民精神的“大粮仓”。

开设田间课堂 破解农技难题

“三夏”时节,在贵阳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石龙村的田野上,村民正辛勤劳作,为农作物松土施肥,远方群山、村庄、农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一幅夏日农忙田园美景跃入眼帘。

“今年的辣椒比去年长势更好了,农膜还能自动降解,现在真的是太方便了,看这长势1亩能多收200来斤,多卖千把块钱咧。”石龙村石坎组村民王顺德指着绿油油的“长生椒”,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石龙村曾是低收入村,土地贫瘠、地势高寒,农作物产出低、产量少,农民耕种积极性不高。为解决制约村内粮食作物产量的瓶颈,石龙村“两委”多次走访、联系省内农业农村、科技相关部门,通过建设“田间课堂”,邀请省内农技专家开展以辣椒种植技术知识为主题,涵盖辣椒种植间距、施肥用药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内容,实地为村民进行授课,“手把手、面对面”地演示辣椒种植翻土、施肥、拉线、覆盖地膜等技术,指导村民科学种植。目前,全村约280亩辣椒长势良好,相较往年每亩预计可增收100余斤,群众收入多增加3500元。

“农技专家通过对石龙村的土壤、土质采样分析,科学配比碳基肥微量元素比例,为辣椒产业提供充足养分,有效保障了辣椒良性成长。”石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吴翔宇介绍。

据悉,白云区针对难以解决的农业耕种、机械使用等专业问题,在用好省、市下派7名农技人员的基础上,补充下派56名农技人员,开设“田间课堂”,为群众“上门送技术”,既增长经验又服务群众。目前,全区开展田间课堂25次,帮助群众解决农技问题36个。

传承民族文化 打造文旅产业链

在开阳县高寨乡一个传统手工艺作坊里,苗族姑娘袁龙艳和其他几名手工艺人,正围坐在一起,一针一线认真细致地绣着苗族衣服上的花纹。

袁龙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王大英的孙女。在奶奶的熏陶下,2013年大学毕业后,袁龙艳接过奶奶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力棒,在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和生活理念相结合的过程中,成立了开阳县小花苗民族手工艺品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由合作社免费为苗族妇女提供技术指导,拓展和丰富手工艺品特色,再由公司统一回收后进行销售。

袁龙艳说:“我们合作社接到订单以后,就发放到当地妇女手中做,按蜡染和刺绣的纹样和图案大小计算工资,有20多个妇女在这里固定做工。”目前,在合作社做工的妇女,平均每月每人有1200多元收入。袁龙艳就这样以1根小小的绣花针,在“挑”起传承民族文化责任的同时,以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带动了周边少数民族妇女就业。

近年来,开阳县鼓励少数民族同胞兴办合作社,传承弘扬民族手工艺,实施非遗人才“传承工程”,发掘和培养民间非遗能人,大力发展蜡染、刺绣等产业,打造“旅游+非遗”的文旅产业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聘请专业技术老师围绕国家通用汉语言文字和实用技能等开展培训服务,应用苗语和汉语“双语式”教学,将蜡染、刺绣和纺织等传统手工艺搬进课堂,走出了一条传承传播传统民族文化和群众持续增收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李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