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和考古学家一起走进四万年前人类的“洞穴家园” 招果洞遗址现场

动静原创
1618621800
积分商场

过去的几天,对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招果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来说是非常难忘的,因为在4月13号揭晓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里,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被列入其中,这也是继贵州1993年以来,被列入的第7项贵州考古项目。4月16号,回到贵阳的张兴龙与动静记者相约来到招果洞遗址现场,再一次走进四万年前人类的“洞穴家园”。

一见到记者,张所长就比划着说,这里地势非常开阔,周围植被很茂盛,我们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就预感会有新发现,而且贵安这个地方本身就是洞穴资源很丰富的地方。

招果洞遗址所在地贵安新区高峰镇水资源丰富,羊昌河、麻线河两条河流穿镇而过,相对平整的农田周边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生态环境非常好,当地村民正依托这样的好山好水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在等待管理员来打开遗址外围大门的时候,白白的薄雾正环绕在山顶和洞穴周围。张所长用最通俗的比喻告诉动静记者,四万年前的人类和我们一样,在购置房产的时候也要选择环境和居住朝向,招果洞正好在南北向、长条形盆坝的西侧山体上,这里可以避风遮雨,洞口前的河流还给他们提供食物的来源——鱼。

跟着张兴龙的回忆,记者和他一起走进洞穴,下到地面8米以下的文化堆积最底层,张所长娓娓道来:2016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考察团队,对贵安新区境内进行洞穴调查,休息间隙,和老乡们的聊天中得知这片林地资源丰富,而且有靠近河流的山洞,于是大家判断这是个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根据当地年长的老人指引,大家第一次进入了洞口。走进来就发现一个地层剖面,很明显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于是,在遗址的发掘之初,就预设了11个学术问题,包括涉及石器的技术发展,涉及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许多重大的学术问题,比如说陶器的起源,还有甚至农业的起源,另外遗址它最早的已经超过距离现在4万年前,这个时期实际上是现代人起源的非常关键的时期,所以大家希望能够通过从土壤里面提取古DNA的研究,为现代人的起源这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做出参考和贡献。

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出土的通体磨光石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在遗址发掘工作的5年里,发现了明显又丰富的文化堆积层,堆积厚约8米,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发现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张兴龙说,招果洞连续的文化堆积层这一特点,在北京参加项目汇报现场的时候,现场第一位专家就发出感叹:8米多深的层级,非常清楚的文化层,就是一页一页组成的一部人类历史书,记录了整个人类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完整的历史。而地层里面出土的这些遗物,就是里面的文字……“虽然只有我们考古学家能够解读,但是我们也会尽快把我们的解读用更通俗的方式传递给大家,一起来了解我们悠久深厚的历史,提升贵州文化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张兴龙告诉记者。

据张兴龙介绍,洞穴面积大约200平方米,已发掘面积70多平方米,剩下的工作面积还有100多平方米左右,但是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目前就停止发掘,以便留给后人来进行发掘研究,因为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他们应该能得出一些比我们更加深入的一些发现和认识。而现在挖掘的8米深坑也不做回填,准备做好保护,以供研究和学术交流。

张兴龙说,很有意思的是在堆积层里面有一处鱼类的骨骼和鱼刺,规则呈现圆形,他们经过现场推测,那个时候的人类有可能开始使用有机容器来装食物,比如树叶、动物内脏等,表明这一区域的食物充足,人类对食物广谱化后,他们可能在此定居。

对于现场发掘中,张兴龙说也有让大家非常困惑的。按照以往经验,不同深度的土层不同,代表的地层年代就不同。2018年时,他们突然发现某个地方不同深度的土层,所代表的地层年代都一样,当时全国没有借鉴的案例。为解决这一难题,考古队不得不扩大发掘范围,并请岩溶地质专家到现场指导。最终,结合土质性质、地层分析以及发掘的遗物等,终于发现是洞穴地下的落水洞造成了地层错位,迷惑了大家的推测。

据张兴龙介绍,现在发掘出来的遗物石制品统计有10万多件,包括加工石器产生碎屑、断块;另外出土了306件骨器和角器,有尖头的叫骨锥,有平头或者是圆头的叫骨铲。还有两座墓葬的骨骸。现在这些遗物都在成都、北京和深圳进行类型学的分析,技术的复原,做微痕分析。

就在张兴龙和记者谈话时候,他在土层里面掏取了一块小燧石,他说寻找这些石头的来源是他马上要进行的工作,现在正在和地质勘测方准备在周围找寻相似的石头,把各类石头样本带到成都,与出土的石器遗物进行进一步比对,研究当时人类的活动遗迹,就像遗址内发现的51处火塘和人类活动面的遗迹,就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遗址的年代序列完整,文化堆积在几次重要的气候事件节点发生明显变化,对研究古人类生态适应性策略的演变都有极高价值。而遗址发现的2座超过距今1万年的墓葬内发现的头骨和肢骨,是全新世中国西南地区最完整的人类骨骼遗骸之一。

走出洞穴遗址,已经是下午两点过,回头看见洞口挂的红色横幅写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是2020年9月28号,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内容。张兴龙说:考古工作就应该站在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去开展工作。

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背景:

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分为四期6个阶段,第一期早段年代为距今4.5-3.7万年,该阶段洞穴发育不稳定,人类活动较少,共发现火塘7个。出土石制品磨制骨器和动物骨骼,不少动物骨骼有火烧痕迹。第一期中段年代为距今3.7-1.7万年,该阶段洞顶崩塌砾石减少,这一阶段黄色黏土与大量含碳的人类活动面相间出现。共发现12个火塘,出土遗物包括石制品和动物骨骼,数量较第一期早段丰富。第一期晚段为距今1.6-1.2万年,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尤其是用火遗迹明显增多。发现火塘10个。打制石制品数量剧增,出土一件通体磨制石器,刃缘残留有大量赭石粉末。磨制骨角器开始大量出现,分为锥和铲,动物骨骼数量和密度较早、中段明显增加。开始出现大量鱼类骨骼。

第二期为距今1.2万年-9000年,本期是人类活动强度最高的时期,发现火塘5个,墓葬2座,十余石铺活动面,出土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动物骨骼。其中磨制骨角器的数量在各期中最多,出现少量零台面石片,出土少量磨石。 

第三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现火塘11个。出土大量打制石制品,出土少量砺石。另有一件石锤(凹石),表面残留红色赭石粉末。出土有表面光滑的球形针铁矿石。另出土磨制石器,主要为石锛。陶器出现,以夹砂陶为主。

第四期灰褐色土,为历史时期堆积。

记者

秋月 谢鑫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飞宇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