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茅台镇的“中国酒文化城”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1997年全面建成。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酒文化城”内建有中国酒源馆、中国酒技馆、茅台馆等展馆,全方位介绍了中国白酒的发展过程以及与酒有关的经济、文化、民俗等内容,展示了中国酒文化延绵数千年的独特魅力。
以酒为纸,文化为笔,中国酒文化城,用一尊尊雕像,一间间展馆,透射出几千年酒文化的雄浑、兴盛、繁荣与辉煌。
蔡菊,中国酒文化城游客中心营业员。2004年成为茅台中国酒文化城的一名讲解员……
蔡菊(左)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您在解说员岗位工作了几年?
蔡菊:10年。最开始解说的时候觉得特别难,因为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以前学的文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入门。刚刚进中国酒文化城的时候,是一位老讲解员清姐负责带我,这也是茅台一直以来的传统——师带徒,我们每天都要练习普通话、练嗓。
我们的每一批解说都是不同层次的客人,特别是在重要接待的时候更不能出错,因为如果我出错了,影响的不光是我自己的形象,还是会影响茅台酒厂的形象。其实每次带解说都会有一点战战兢兢的感觉,就怕讲不好。
解说不光要讲,还要会解。以前的中国酒文化城是以汉唐宋元明清来设计展馆的,第一个展馆门口就有一个汉武帝的雕塑,游客很有可能会问,这个和茅台酒有什么关系?作为讲解员肯定要讲解清楚来龙去脉,茅台酒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地方已经开始有酿酒作坊了,但那时候的酿酒原料和现在不一样,有一种水果叫拐枣,水果时间放长了,会自然发酵产生一种酒味,人类也得到了启发开始酿酒。古代粮食还是比较珍贵,所以早期出现的酒大部分都是用水果来酿造的。
汉武帝雕塑
记者:讲解生涯中有遇到过哪些让您记忆深刻的事情?
蔡菊:有好有坏,比如偶尔会遇到比较刁钻的客人,其实他对酒文化并不感兴趣,也根本不想了解酒文化,我们讲解员有时就会面对这样的客人。我们在很认真解说的时候,他也不会认真听,甚至可能会问一些刁钻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带一批客人在汉馆讲解,解说的时候其中一位游客他也不听,解说完后他又会反复要求我们再重新讲解一遍,觉得挺浪费时间的。中国酒文化城的环境比较好,有很多花花草草,解说员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什么都知道,有的客人就很奇怪,总是问你这个是什么花,那个是什么草,会问一些很奇怪的问题。
记者:遇到这些很奇怪的问题,一般怎么来解答呢?
蔡菊:一直很忌讳说三个字,最好不要说:不知道。如果实在是遇到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我们会非常谦和地给客人作解释:不好意思,我参加工作时间不是很长。或是您问的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更深一层地去了解,接下来我们会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学习,尽量能够解答您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或是留下联系方式,解说完以后做功课,学习了解之后再给客人一个满意的回复。
在解说的时候也经常发现游客对你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有时讲完以后,他们会非常高兴地、非常开心地为你鼓掌,那种感觉会让自己觉得很开心和自豪,作为一名茅台的宣讲者得到大家认可,很开心。
记者:讲解员其实也挺辛苦的,您最累的一次是累到什么程度了?
蔡菊:要说累的话,确实挺累的。因为我们从事服务行业,不管是解说也好,还是现在销售也好,因为要面对的人太多了,但是得到他们的认可,我觉得我再辛苦再累也很值得。
中国酒文化城解说员们正在练声
从事解说员工作的时候,客人很多。每一个展馆至少要讲10多分钟,总共7个展馆,带一批解说走下来,大概一个多小时。客人多的时候,一天下来估计要带5、6批才能结束。从早上开始上班,就中午吃饭时间休息一会儿,其他时间一直都在不停地走不停地讲,我们有一位解说员,她一天最多是带了8批解说。
一天下来就是虚脱的感觉,冬天稍微好一点。因为茅台这个地方夏天气温很高,高的时候会有40度左右。一出办公室的门,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室外的热气让人受不了。就算你不说话,就这样走一圈都很难受,衣服全是湿透的。带6批解说下来根本不想再说话,嗓子冒烟。回家之后只想躺下,确实还挺辛苦的。
记者:中国酒文化城对于茅台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菊:可以说是承载着茅台酒的文化,也是茅台镇的文化,这个博物馆的修建确实非常有意义。可能有很多人仅仅只知道茅台酒好,如果到了茅台,并且到中国酒文化城游览一遍的话,他们一定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了。
如今,这座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以她的厚重底蕴,赋予中国酒文化新的生命。兢兢业业深爱着酒文化的茅台人,也源源不断地给中国酒文化注入新动力!
记者:黄石明、付婕
部分图源:贵州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