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红三军在黔东特区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把革命的真理传播给黔东人民,黔东人民也对自己的子弟兵尽力支援。在黔东根据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红军每次出征,沿途人民总是送水送饭,主动为红军带路,帮战士挑东西,背背包。
1934年9月中旬,在白石溪的一次战斗中,由于战斗激烈,红军的伤病员较多,抬担架的人手一时接应不上,60多岁的印江县区苏维埃主席陈尚质立即顶上,和青年人一起到战斗第一线运送伤员。在这次战斗中,陈尚质十几岁的儿子陈正修听到白军企图包围红军的消息,立即从几十里的游击区跑到根据地给红军报信,不幸途中被敌人抓获,壮烈牺牲。
还有一次,贵州军阀王家烈派两个团的兵力偷袭红三军,刚进入根据地就被沿途的群众发现,报告了红军。在王家烈的两个团还没有到达红三军驻地时,就遭到红军的合围,敌人几乎全军覆没。在黔东革命根据地,妇女、儿童经常为红军打草鞋、煮饭、送水,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红军有了群众的帮助,上前线打仗,毫无后顾之忧,打完仗又可以回到根据地休息;伤员有群众掩护和精心照护,很快养好伤,重新奔赴战场。
在黔东革命根据地,各族人民群众支持红军,爱护红军,红军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情同手足;战斗中,同仇敌忾,共同对敌;危难之际,同生死,共患难。红军转移后,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红军伤病员。沿河枫香园游击队长符公章,在一次保卫根据地战斗中把负重伤的8名红军战士保护起来,抬到自己家养伤,精心照护。
不久,黔东革命根据地沦陷,敌人开始大肆搜捕红军伤病员,他不顾危险将8名受伤红军转移到深山隐藏起来。由于叛徒的出卖,红军伤员全部落入敌手,7名惨遭杀害,仅一名叫贺永珍的女红军幸存下来。为此,符公章全家遭到敌人的残酷迫害,符公章在当地无法生存,逃到余庆谋生。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红军转移后,以极大的热情收藏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物。印江风岩、架井田等地群众采取各种方法将《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 《革命委员会政治纲领及组织法章案》 《乡苏维埃》 《农民协会的纲领及章程》 《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及章程》等14件文献资源保存下来。
其中,旧寨坝区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王焕林就保存了6件;四坳口乡苏维埃代表杨再思收藏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记录及决议》;架井田一群众还珍藏了“印江县第一区第六乡苏维埃政府印”公章一枚。这批文献资料在1954年左右,由保存者无偿地献给了国家,现珍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红二、红六军团会师时,红军在松桃石梁写下“庆祝六军团与二军团会合!”“打倒国民党”等大幅标语。红军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强迫当地老百姓擦掉。石梁群众用巧妙的方法盖住标语,骗过了敌人。几十年过去了,两条标语再现出来,成为革命历史的见证。
黔东革命根据地到处流传着很多革命歌谣,成为当时的革命号角,力量的源泉。在黔东革命根据地沦陷的白色恐怖下,群众以各种方式,在心里、或者在茫茫的黑夜里默默地怀念与红军的鱼水深情,向往火热的革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