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 | 甲秀楼前曾竖有三根柱子,跟清廷重臣、科举考试有关

动静原创
157473516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贵阳“城南遗迹”甲秀楼,古有南明河“鳌矾浮玉”之美誉,是筑城地标性建筑。日前,笔者在兴义收藏家陈应秋藏品中发现一张民国早期甲秀楼照片,是陈先生从贵阳藏家处购得。照片上甲秀楼建筑结构和现今无二,系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宝塔顶,不同的是,楼前竖有三根柱子。甲秀楼的照片很多,但楼前有柱子的,却凤毛麟角,弥足珍贵。现在问题来了,这几根柱子哪去了?

楼前高耸木柱为旗杆,由杆座、杆身、杆头三部分组成。杆座为石质,笔者曾经在甲秀楼“鳌矶”上见过,由两块长条形夹杆石组成,上部开銎口固定杆身。杆身猜测为杉木,渐高渐细,高度约十四米(甲秀楼高二十二米),有逐级铁环镶嵌,用于挂彩。杆头因外形酷似“覆斗”,又称旗斗,上窄下宽,按旧时规制,乡试中举可立旗杆,但杆头只能立一“斗”,进京殿试考中进士能立二,高中状元可立三。甲秀楼旗杆有两个旗斗,但不知为何人中进士而立。

甲秀楼民国时期照片(图片来源:收藏家陈应秋)

旗杆与甲秀楼之间,伫立两铁柱,分别立于雍正十年和嘉庆二年。雍正十年铁柱高3.14米,径0.45米,圆顶,为清廷重臣鄂尔泰立铸,镌刻铭文:“帝德光被,臣功显煜。八万古州,生苗帖服。镕干销戈,铁柱矗矗。表烈垂谟,载瞻载肃。”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雍正帝心腹,云贵总督任内,强力推动“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度。铭文中的“古州”位于今天榕江县,是贵州著名的“苗疆”。土司不满改流,便率领苗民起义反抗,但遭到鄂尔泰派遣之黔省按察使张广泗残酷镇压,收缴之兵器,“镕干销戈”,于雍正十年(1732)甲秀楼前铸立铁柱,以示标榜。据道光《贵阳府志》记载,鄂尔泰还曾登临甲秀楼,赋诗两首。其一云:“鳌矶溪下柳毵毵,芳杜洲前小驻骖,更上层楼瞰流水,虹桥风景似江南。”其二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

诗中,鄂尔泰轻描淡写,将其“革苗之功”,比肩三国诸葛亮南征,招抚水西(治今贵阳)彝族首领济火。前朝鄂尔泰立柱表功,后世达官显贵们纷纷颂赞。乾隆四十年(1775)任贵州巡抚裴宗锡《题甲秀楼》云:“题铭有柱追芳烈,布德何修答屡丰”。乾隆五十二年(1787)任贵州学政吴寿昌《题甲秀楼》云:“碑残辨灰劫,柱壮纪弓橐”。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贵州巡抚冯光熊《和鄂太傅甲秀楼原韵》云:“老我驰驱销白发,重寻铁柱到天南”。乾隆五十七年(1792)任贵州巡抚陈淮《登临吟眺》云:“尚有老僧知往事,摩挲铁柱说征南”。贵山书院名师艾茂《次文宗吴蓉塘先生韵》亦云:“双虹垂影丽,一柱耸形高”,并将鄂尔泰铸立铁柱赞叹为“古筑标名胜”。

甲秀楼铁柱(图片来源:贵州省博物馆 贵阳甲秀楼铁柱保护修复信息数据库设计)

鄂尔泰立柱六十四年后,嘉庆二年(1797)二月,因不满官吏地主的严苛统治与剥削,南笼府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史称“南笼起义”。领袖王囊仙是年仅二十岁的布依族姑娘,因此又称“王囊仙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但未及一年,迅速被云贵总督勒保督师镇压,王囊仙受凌迟之刑,众多布依族同胞惨遭屠戮。同年底,出生满洲镶红旗的勒保收聚兵器,效仿“蓝旗”鄂尔泰,“铭柱重光”于甲秀楼,所立铁柱与前柱大小相当,柱顶为八角攒尖顶,以示区别。镌刻铭文亦为标准的四言八句:“圣武维扬,诞及蛮荒。兴义洞洒,挞伐用彰。功成赐爵,苗俗安良。剿抚永制,铭柱重光。”铭文中的“兴义洞洒”为地名,洞洒位于今安龙县城关镇幺塘,是王囊仙家乡,也是起义的始发地。勒保平定起义后,嘉庆帝“龙颜大悦”,为“示彰善之风”,仿效其父乾隆帝“台湾平乱”后改“诸罗县”为“嘉义县”,将“南笼府”赐名“兴义府”,嘉庆帝《南笼围解志事诗》有载:“更与赐府名,兴义新额茂”。

上世纪六十年代甲秀小学学生在甲秀楼边进行国防体育活动照片(图片来源:孔夫子网)

关于两根铁柱,贵阳同治进士刘蕴良有甲秀长联云:“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清镇道光举人戴粟珍《醉中同曹野亭继彬登甲秀楼放歌》一诗中也有记载,诗云:“上有摩云耸立之铁柱,下有狂奔不息之洪流”。历史的洪流同样不可阻挡,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一律团结平等,甲秀楼的两根铁柱因“相悖民族政策”,遂被拆除,封藏于贵州省博物馆文物库房。至于旗杆,从一张解放后甲秀小学学生举行国防体育活动(帆船模型比赛)的照片看,尽管杆头两个旗斗已毁无存,但旗杆至少屹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编辑

彭瑾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