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本人酷爱羊肉粉,有那么几年,频繁到湄潭、凤冈出差,其中一大乐事,便是在路过虾子时,吃一碗羊肉粉。
贵州各地皆有羊肉粉,且互不相让,各擅胜场。其中,名气最大的三大“门派”不啻是水城、金沙和遵义,很难说谁更胜一筹,个人则更偏爱遵义些。
虾子羊肉粉的老店,就在虾子镇上,为必经之地,但凡路过,不管是否饭点,都得整一碗吃吃。遵义方向的羊肉粉,有个特点,即以大锅炖煮羊肉汤,粉装在漏勺中直接放进汤里去烫熟,加秘制油辣椒,舀入碗中,再放入切片羊肉、蒜苗、香菜、葱花、花椒粉等,汤浓味鲜,吃得满头冒汗,那叫一个安逸。而且,最好给老板提前打个招呼,肉略肥些,吃来更加过瘾。
不单虾子,遵义城中,也有好几家味道颇佳的羊肉粉。
老友杨胡子,河南人,也是遵义羊肉粉的死忠粉。多年前,我们到遵义出差,晚上八点多才赶到市里,当地对口接待的部门备好了一桌饭菜等着,进包房前,他偷偷耳语,“假装吃一点,待会我们去吃羊肉粉”。如约,饭桌上我们几乎没怎么动筷子,匆匆结束,便去大快朵颐。
出差期间,一日三餐乃至四餐羊肉粉。好在遵义羊肉粉大门派下面还有小分舵,各有特色,数日不厌,杨胡子甚至因此上火,流了不少鼻血。
扯远了,继续得赶路。吃过虾子羊肉粉,开不了多久便是茶乡湄潭。窃以为,湄潭不该错过的一个去处是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多次毁坏,现在的建筑为清末所建。抛开其文物价值不论,一九四零年,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内迁,将其用作其分部办公室、图书馆、公共课教室以及部分教师和留学生宿舍等。湄潭种植制作绿茶,由来有自,且在历史上便颇有名气,部分即得益于浙大农学院在此数年间的传授和推广。
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写有日记,就说自己当年五月七日在湄潭考察确定办学地址时,曾“参观茶叶公司与农业改进所。遇刘淦芝,为阐明制茶之程序,曰堆叶、卷叶、发酵、烘火、筛叶……共用万斤青叶,制茶叶二千三百斤之数。以红茶与龙井及眉珍为多云”。来回途中亦路过虾子镇,惟不知是否也吃到了羊肉粉。倒是曾在日记中屡次提及贵州应多种土豆,“黔省多荒地而气候潮湿,宜于马铃薯之种植。欧战时德国粮荒,得马铃薯始得支持四年之久”。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心怀天下,哪像我们只知道吃,风骨气象,真不可及。
竺可桢先生日记中也多次提及邻近的凤冈县,甚至一度当地县长曾立邀浙大在此办一所中学云云。
接着讲吃。过了湄潭到凤冈,值得推荐的是当地的青菜牛肉火锅。青菜切小段,牛肉斩碎,大蒜切片,热锅加油,适时放入干辣椒段、姜丝、蒜片等调料,煸香后加牛肉翻炒至熟,然后放入大量青菜,炒至出汁,加盖,以小火稍微焖煮,最后撒上葱段即可起锅。香辣可口,下饭到过分的程度。据说是遵义一带常见的做法,我最早即在凤冈吃到,此后每至必光顾,不算是多么复杂的食品,家常自制,也能一样可口,老友某,善烹青菜牛肉,偶尔下厨,尝过的都叫好。遂传授身边友人,如今好几家都会烧,味道甚至还青出于蓝。不用奔波湄潭凤冈,也能吃到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