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下午2点,由贵州师范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博物馆及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共同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一般(地区)项目“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创新作品巡展”在复旦大学博物馆盛大开幕。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研究馆员麻赛萍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吴佳妮,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甍,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张经纬,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方田红,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孔达,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研究馆员麻赛萍,贵州民族文化工作者、苗族服饰传承人王石丹,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系副系主任谢立仪及复旦大学5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展览开幕仪式。
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郑奕
在展览开幕仪式上,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教授致辞,对参与开幕仪式的师友表示欢迎与感谢,表示希望以此次展览对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作品的呈现,让更多人了解贵州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博力量。同时,郑奕教授还指出,复旦文博系与贵州缘分深厚,已开展多项包括教学、实践、研讨的文化遗产项目,期待将相关成果和经验转化为推动力,服务院系及博物馆产学研用一体化,进而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项目负责人教授吴佳妮
随后,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项目负责人吴佳妮教授汇报了巡展项目实施的相关情况,并表达了期望以此巡展为起点,让贵州师范大学有更多机会将贵州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带到复旦大学来展示、传播和交流的愿望。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代表专家作发言表示,贵州民族文化十分丰富,这些民族文化及手工艺品承载着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发掘少数民族文化最大的益处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有更多的人士看到贵州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助力贵州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发言结束后,刘建军教授、郑奕教授、吴佳妮教授共同为展览揭幕。
开幕仪式结束后,由项目策展人谢立仪老师带领师生参观展览,对展品进行了生动而详细的讲解。同时,贵州苗族服饰传承人王石丹老师在二楼展厅引导现场的嘉宾开展贵州各民族刺绣针法的体验活动。本次展览的开幕式、策展人现场导览活动、民族刺绣体验环节均在“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贵州巡展”抖音账号全程直播。
下午3时,主题为“传统手工艺的美用一体:‘艺术与乡村’”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复旦大学博物馆一楼进行。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作题为“利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是双赢的举措”的发言;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甍作题为“黔东南苗族服饰刺绣工艺解析——以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品为例”的发言;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张经纬作题为“纹样鼻祖铜鼓花: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图案构图分析”的发言;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方田红“基于乡愁记忆的上海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与文创设计研究——以徐行草编为例”的发言;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教授作题为“价值认知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的发言。各位专家围绕主题深入探讨。学术交流活动由吴佳妮教授主持。
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贵州积极尝试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恰当运用到现代生活中,赋予其新的图案、材质、结构、布局、工艺以及巧妙的色彩搭配,创造出兼具传统审美表达与当代审美理想的传统手工艺创新作品,一方面为传统手工艺的设计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传统手工艺与现实生活的真正融合。此次展览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新与当代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的对话为主线,精选以贵州少数民族刺绣、织锦、蜡染及银饰等传统手工艺的技法、图案、款式、形制为基础的创新创意作品76项(238件),展览分为“指尖经纬·俯仰天地”“蜂蜡留情·冰裂千纹”“馨霜白雪·莫比银彩”“物有无穷好·蓝青又出青”四大板块,集中展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链接所焕发的勃勃生机与无限美好。
巡展于10月20日至11月10日在复旦大学博物馆展出,欢迎广大观众前往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