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争鸣 摄
初识屯堡,以戏为眼。“军中戏,家中神”,神秘而古老的地戏在屯堡跳了数百年,跳神者头蒙青巾,“脸子”戴于额前,手执戈矛,随口而唱,应声而舞,以天地为戏台,在村野旷地间跳跃起舞。戏声阵阵,激扬高亢的唱腔穿透云霄,唱白里“扶保山河安社稷”“身披铠甲龙鳞飘”尽显山河壮阔,铁马金戈。
走近屯堡,与身着凤阳汉装的屯堡孃孃擦肩而过,顿起时空穿越之感。石头营造的民居尽显古朴、简约,穿寨而过的河流,亦让这隐匿于黔中深山的村落,颇有些小桥流水的江南韵致。“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如今的屯堡民居,依旧凝聚着前人的筑造智慧:屋舍之外,易守难攻的构造格局,寨中随处可见攻防一体的寨墙和碉楼,尘土之下隐蔽的枪眼和箭孔,记录着屯堡曾经的烽烟与沧桑;院落之内,木制的窗棂、门头上的垂花柱、雕刻着吉祥如意的门簪,虽不似江南民居那般繁琐考究,却处处渗透着江南水乡的文化烙印。
再见屯堡,是泛黄家谱中“祖籍江南徽州府休宁县”“原籍南京高家园洙泗巷”的文字,族群迁徙的历史记忆承载着屯堡人的血脉联系和身份认同,更诉说着六百载的人事变幻与风雨沧桑。“金陵万里赴南黔”不再是史书中苍白而克制的书写,家谱中的历史叙事,亦加深着我们对屯堡人先辈“奉命征南入黔”的理解与想象。
六百多年间,明朝征南大军及家眷带来的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在坚守与传承中,不断与贵州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和演变,在江南移民文化与贵州山地文化的交织互动之下,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屯堡风貌。如今的屯堡,既有靓丽的自然风光,又蕴藏着浓郁的人文风情,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展现着贵州别样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屯堡作为贵州历史文化中的一张亮眼名片,已然从“孤岛”中走入大众视野,为贵州的“文旅融合”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清嘉庆诗人、屯堡后裔鲍开元曾有咏:“不是金陵归路远,由来乐土属南黔。”回首先祖随“调北征南”大军而来,筚路蓝缕、创业多艰,终在此处安身立命,瓜瓞绵绵。纵然难脱江南故土之思,却也深谙黔中大地堪为安居乐业之地,颇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意味。如今,数百载时光流转,屯堡人依旧守护着他们的“山中桃源”,屯堡文化也紧随贵州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焕发出新的光彩,见证着多彩贵州的蓬勃生机。
胡玉山 摄
(作者: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