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作家、文学史家、红学家张毕来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52665920
积分商场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作家、文学史家、红学家张毕来

张毕来,原名张启权,又名张一之,后因革命斗争的需要,曾改名为张四维、张修文等。张毕来1914年出生于贵州省炉山县(今凯里市)清平镇。他的父亲是一个种田兼染作的贫苦农民。张毕来三岁时,父亲染病不幸去世,靠母亲辛勤劳动勉强度日。十岁时母亲去世,完全靠亲友接济生活、读书。艰难的生活使张毕来对反动军阀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在县城读完小学,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张毕来于1929年考入当时贵州唯一的公费学校一一省立贵阳男子师范学校。在学校里,张毕来品行优良、朴实勤奋、乐于助人、成绩优秀,被同学们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红军长征过贵州的消息传来,张毕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同寝室的孙鸿清一起,写了“拥护共产党”“打倒国民党”的标语,贴在教师休息室的玻璃窗上,引起了老师、校长的惊讶和同学们的钦佩。

张毕来故居

贵阳男师毕业后,张毕来在一所小学当教员。贫困的小学教师生活以及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加深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认识。1936年,张毕来远赴东南沿海,考取有公费资助的浙江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学校,张毕来入校后与进步同学一道组织读书会、黑白文艺社、黎明唱歌队,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4月,张毕来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由局部变为全局。浙江大学西迁广西、贵州。张毕来与部分进步同学没有随校西迁,而是留在浙东一带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由于张毕来积极努力,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组织活动方便,他改名张一之。同年,他在金华帮助台湾同胞组织台湾抗日义勇队,参加祖国抗战,并担任该队秘书和地下党支部书记。张毕来与邵荃麟一起,向南来巡视浙东抗日情况的周恩来汇报台湾抗日义勇队的情况,得到周恩来同志的肯定和赞扬。

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从1938年起至抗日战争结束,张毕来与邵荃麟、张锡昌等同志辗转于中国南方各地,为抗日工作努力。至今,浙东地区还流传着一些张毕来等同志的抗战故事。

1940年底皖南事变前夕,张毕来转移到上海,改名张四维。次年夏天与夫人夏云一起被日本侵略军逮捕,同年秋出狱,改名张修文,在上海一所中学任教。1942年初,他离开上海,受党的安排在广西桂林、南宁一带工作,始用张毕来的名字。这段时间内,张毕来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及中国民主同盟广西省支部委员。1944年秋,张毕来随桂林师范学院师生内迁到贵州平越(今福泉市)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校迁回广西。1947年,张毕来在广西从事革命工作时又被国民政府地方当局逮捕。他虽身陷囹圄,但斗志顽强,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还利用在狱中的大量时间,译完英国乔治·依丽奥特的长篇小说《亚丹·比德》,后由党组织营救出狱。

1949年春天,张毕来离开南宁去香港,同年秋由香港回到上海,年底到达长春。张毕来先后任东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3年秋,张毕来调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次年春,又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文语文编辑室任主任,主持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出版工作;1962年,张毕来调民盟中央工作。张毕来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宣传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研究学会理事、《鲁迅研究》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同时,他还是享受省部级待遇的教授级专家。

十几年来,张毕来一面出色完成党交给他的各项革命工作,一面又潜心著述和翻译,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张毕来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于1955年出版了《新文学史纲》。这部专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的几部关于新文学史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大学教材之一,是第一部介绍共产党文学主张的著作。《新文学史纲》与同时代几部著作相比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新文学史纲》注意到文学流派,并根据文学流派分章立节,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叙述文学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作家作品的介绍方面,《新文学史纲》不是单个地评论作家作品,而是历史地、具体地、有联系地进行评价。可以说,《新文学史纲》是一部以历史唯物论的方法最先总结并系统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教材,具有开创性。

张毕来代表性著作有:《欧洲文学史简编》(1946年)、《监狱,我的第二家庭》(1942年)、快板《小二黑结婚》(1949年据赵树理原作改编)、《新文学史纲》(1955年)、《漫说红楼》(1978年)、《红楼佛影》《贾府书声》(1980年)、《张毕来文选》(1984年)。译著有:印度尼赫鲁的《走向自由——尼赫鲁自传》、英国乔治·依丽奥特的《亚当·比德》、苏联穆沙托夫的《小北斗村》等。张毕来还同王微、蔡超生共同主编过中学文学课本(初中六册,高中四册)在全国发行使用。其创作的《普通话语音代表字》获全国政协提案奖。张毕来老年时,仍然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贵州日报》《文学评论》《诗刊》《吉林师大学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其中有研究论文,也有洋溢着强烈美感的散文。张毕来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

参考文献:

1、张毕来:《思旧篇》,载《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

2、龙光沛:《枥边伏骥愿驱驰》,载《贵州日报》1984年6月3日。

3、《中国文学家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4、张毕来:《黔地山水之美》,载《贵州日报》1984年11月8日。

5、刘鹤:《张毕来与台湾义勇队的筹建与宣传》,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6、陆景川:《张毕来与茅盾的“笔墨之交”》,载《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3日。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编辑

王青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