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应腾
用声音激活文化“DNA”,6月21日,“阅读最致远・书香誉黔城” 贵州省第四届诵读大赛暨 “阅・见贵州”——“一城山水一城韵”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决赛在贵州省图书馆举行。
第四届“阅读最致远·书香誉黔城”贵州省诵读大赛现场
诵读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周代,其不仅是读书的方法,还具有丰富的仪式功能,与教育紧密相连。在现代教育中,诵读作为一种有声阅读方式,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诵读用声音艺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省诵读大赛自贵州2022年启动以来,现已连续举办四届。本届比赛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学会、贵州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活动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
评委点评现场
大赛分“其他读者组”“大学生组”两个组别。自4月份开赛以来,共收到来自73家报送的诵读作品3385件。经专业评委严格审查、逐一评审,61家参赛单位选送的164件诵读作品入围复赛。在复赛的网络投票入围阶段,共获得网友投票30723票,访问次数142574次。
比赛现场
“高校图书馆系统在此次活动中,展现了强劲的组织力与创造力。”贵州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卢云辉告诉记者,本次比赛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商学院等高校图书馆选送的作品,将青春视角与贵州故事深度融合,“这里既有对红色历史的缅怀,也有对生态贵州的礼赞,更有对科技黔行的致敬。这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诵读题材中,不乏许多贵州历史文化题材
诵读贵州,不仅是讲述故乡故事,更是在文字中找到精神的根脉。”贵州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黄艳告诉记者,随着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深入实施,本次诵读比赛深化“阅读推广+地域文化”,聚焦贵州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新时代风采,以赛促学,诠释对贵州文化的理解,并以文化推广的方式鼓励公众参与阅读。
“今年的参赛作品中,不乏《传习录》《遵义府志》《周逸群:清风传家国》等,让古籍里的文字、先烈故事、民族智慧在诵读中‘活’起来,这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黄艳说。
以“诵”促“阅” 倡导全民阅读
比赛现场,从《打开贵州这本书》到《万桥飞架贵州是平的》;从《1935 年:三渡赤水在茅台》到《中国的天眼开了——写给南仁东教授》;从《肇兴——白云深处有人家》到《感悟苗乡侗寨》,选手们在一字一句、一平一仄、一扬一抑间,勾勒出贵州的山水画卷,传递着黔地的人文精神,让观众通过声音 “ 看见 ”贵州的多元魅力。
而这,也是阅读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诵读题材中的红色文化
“从‘高山阻隔’到‘一马平川’,贵州的变化是每一个贵州人都能强烈感受的,在抑扬顿挫的表达中,很容易得到共鸣。”诵读《万桥飞架贵州是平的》的参赛选手韦丽告诉记者,诵读就像一场寻根之旅,在这过程中了解和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更找到了文化自信的根脉。
年龄最小的诵读者
记者发现,现场最小的聆听者仅5岁,而通过声音艺术激活文字魅力,降低阅读门槛,能吸引不同年龄段人群接触诗词、红色经典等传统文化,也是诵读比赛的意义。
“选手们都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诵读技巧,在文本的诠释中,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视觉传达上,一些选手穿上民族服饰和舞台大屏形成了美学呼应,让人眼前一亮。”大赛评委,国家一级编剧、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余妍洁告诉记者,比赛“以诵促学”“以赛促进”,更能引导社会大众用语言艺术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诵读比赛中的“最炫民族风”
最终,来自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图书馆、遵义市图书馆选送的马昕晴、李展获“其他读者组”一等奖;来自贵州商学院图书馆王胡兴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周安妮、容嘉慧获“大学生组”一等奖。现场还颁发了优秀组织奖、优秀领队证书。
用声音激活文化“DNA”
长期以来,贵州省图书馆根据多元化发展趋势,将公共文化服务从“教育式供给”转向“浸润式生长”,制定相应的阅读推广措施。今年,贵图还将为开展阅读分享会、征文比赛等阅读推广活动,并以“布客书屋”、贵图流通点等为载体,分主题、分众化开展在线阅读活动;持续开展“云读山水”“晚安宝贝”“寻迹家乡”等品牌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