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荐书丨《瘦诗稿》:灵悟即止,妙造神奇

动静原创
1716201300
动静原创

瘦诗稿

瘦诗就是瘦身,把臃肿掩埋的婀娜拯救出来,让诗有了眉目和神情,更有了锋刃,灸刺人的思维,让读者惊疼中有了唤醒感,诗的边界随之被拓远。沈秋伟这些瘦诗并非流行的那些截句。那些格言警句更像打碎的玻璃碎片,虽然也刺目和让人惊诧,但还是缺少思绪的完整性,像从粮仓中挑选出的珠玑。沈秋伟大多数的瘦诗就是一座粮仓,容纳了起承转合的完整情思,是一首首淬炼后的短诗,更饱满有力,像压缩了的铁和子弹。比如这首《倒装》:“清晨,三声鸟鸣/把我诗里的音律惊醒/仓促间着衣梳洗/镜中句子纷纷倒装”。还有更丰满的《睡眠》:“大地睡了而我的爱人醒着/诗歌睡了而我的心思醒着/我一次复一次向你展示催眠的艺术/直到你我的睡眠相互叠加而产生睡眠增量”。

两首诗都有完善的情节。前一首喻体的后面是早晨忙中出错的情景,动作上虽然仅是一个回合,但构成了完整的隐喻。后面这首通过失眠、催眠、睡眠几个环节的叠加,让一种情绪加速、暴涨,最后破茧而出。不论是表面符号间的关系,还是符号遮蔽的情感和意义,都被逐渐凸显出来。所以沈秋伟这些诗气脉充盈而清晰,起伏而连绵,不仅每首都顾盼生姿,而且躯干完整。更关键的是这些瘦诗里有闪电,总是在让你在慵懒和惺忪中惊屹,脑子中浑噩的盲区被电光警醒。这就是令人大吃一惊的发现,在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词汇里弄出了陌生的感觉。但他不是简单地对字词句的打磨和非日常逻辑的嫁接,而是整个思维的革新,中间还带有一种戏谑和幽默,让一首首小诗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比如《倒装》是将生活细节与诗歌修辞勾连一起,让它们互为喻体,让人的感觉被刷新;《睡眠》用物理的术语和原理将睡眠和情感量化和叠加,让静态的动了起来,所指因能指的亮眼而更加深邃和有力。诗的锐角超出了思维的边界,实现了诗人们梦寐以求的创新,从中可见沈秋伟的天赋,以及对诗的敏锐力和创造力。

正因如此,我把沈秋伟的瘦诗视为“经”,也同“精”。凡被称“经”的文字,都没有赘肉,体积虽小,但精准有真理性,且覆盖广,爆破力强而大,犹如内蓄原子核的镭片。而“精”不仅是精粹,还代表这些文字成精了。这个“精”显然有魂有神有智慧有活力有脱胎换骨的意思。再通俗点儿说,就是人一瘦就有精神,诗一瘦就有筋骨有灵魂。就像他自己说的:“思想总是瘦骨嶙峋/而肥胖善于销蚀真理”(《销蚀》)。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他写瘦诗的缘由和理论依据。但又不仅仅如此,再顺手找两首诗看看:“世上许多事物同构/譬如写诗与游泳/游泳是在水里写诗/写诗是在字里游泳”(《同构》),“做诗的活计与木匠相仿/你必须痛下杀手/刨去许多木屑/好让形态逐渐浮现”(《活计》)。这两首诗像不像写诗的“经”?它的概括性和准确性不仅是经文更是经典,同时又指向了世间所有同构的事与理,是万物之道。而且这么活灵活现、有知有觉、有滋有味,这文字难道不是成精了?!所以《瘦诗稿》就是瘦诗经,不仅胜过那些长篇抒情诗,更值得我们细细地咀嚼、品味、吸纳。这是高级的营养品,窍智怡情灵心,而且意味深长,即使放下了阅读,也有余香在心上缭绕。这就是韵味。

看来沈秋伟懂得知止的妙处。止,也是一种修辞,它是简约,是即时的刹车,是一锤将钟声敲响,然后让思绪随余音飘到无尽处。所以止不是省略和删除,也不是欲言又止和点到为止;而是说出即止,是在恰好处的完成,是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就像我们削铅笔,多一点儿就崩塌,少一点儿就不尖锐。所以,沈秋伟的瘦诗是形容词,因为它不瘦,只是去掉了没用的肥肉,或者是没让它长出来。他展示的是情绪最激烈那部分,也就是最有意义最有难度,最打眼最较劲最高潮最精华最有灵性的被视为诗眼的几行,略掉了背景和来历以及中间的感叹。也就是说他的瘦诗是一棵树的横断面,显示的是年轮和感受,而不是代表树的成长过程的顺断面。横断面代表的是事物的共时性,顺断面是历时性。前者是结果,后者是过程。瘦诗给我们看到的就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比如他的“诗人乃是纠结在语言之池里的一尾鱼/思想的氧气已变得非常稀薄”。这是对当下诗人写作状态的总结,说的是诗人们沉迷于炼金术,思想越来越少,其结果就像水里没了氧气,诗人很可能像鱼一样在操练语言的水里憋死。这就是共时性的横断面,略掉的就是无关痛痒的之乎者也的过程和感慨。止得很省约,很恰当。像狙击手,一颗子弹解决,就绝不浪费更多。诗却像芯片,虽微小,但储藏着无限。

再比如这首《正好》:“心太大,便累/心太小,则痴/不大不小正好/安放一场人生便可”。这也捎带出即止的原则就是正好。而且这首《正好》含量更深广,这是给生命找到一个恰止处。诗精髓得真的像经,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心学、美学和现象学的综合和经义。而且越琢磨越深不可测又大彻大悟,绝对是人生的指南。这里的“止”就是精粹和精要,是凝聚,往深往里浓缩,淬炼成真理和易理。而《主义》则是用虚喻实:“雨多么现实主义/风是多么浪漫主义/万物吃够了雨水/却按照风的逻辑招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应风和雨,不论是外形还是精神性都非常恰当,而万物得益于雨水却跟着风起舞,则有了又一层寓意。显然这是喻中喻,先用抽象的文学概念写景,景物又喻示出人生的某些和谐与不和谐。至于究竟是啥,作者“止”了,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慢慢揣摩吧。

沈秋伟的这些瘦诗越来越有符号学的意蕴。所谓符号就是携带了意义并能让人感知的意象,其实就是以现身的物代替隐身的物,是比喻和象征。这正是这些瘦诗的特质。瘦诗精短就是短符号,而符号本身就没有太长的。说出的部分就是显符号,没说出的部分就是隐符号,就是我们要借助符号去寻找它夹带的意义。而刚刚说出就止住了,那就是休止符,需要我们用情感和智慧去填补和想象,感知到了,它就是空白符号,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诗学上叫意韵。情感如果是平静的湖水,瘦诗就是投进去的石子,虽然只一颗,但激起的波纹却久久荡漾。这就是瘦诗的审美特质。再具体点儿就是沈秋伟用灵觉磨制和编织令人惊奇的符号,然后通过这些符号去寻找不在场的意义,而且这些符号构成的瘦诗,不是连锁的项链,而是一簇一簇独立自主的内含营养的羽光鳞片,不仅激活思维,还能灵慧心灵。看看他的《治疗》:“我心中装着祖国的山河/也装着祖国的病史/但我医术不高/只能治疗其中一朵斑点”,还有《搬运》:“蚂蚁搬运食物/饥饿是它们的乡愁/诗人搬运文字/乡愁是他们的饥饿”。

诗人在布道。两首诗饱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叶绿素,不仅能哺育心灵,还能唤起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体制虽小,却有千钧之力。在沈秋伟的瘦诗里它们属于严肃和凝重的,但依然能感觉到诗人出色的智慧和灵气。这是一种天赋,具有哈利·波特魔杖一样的神奇魔法,不仅能点石成金,还能穿透铁板一样的屋顶,让闷罐般的屋子里透进清风和明月。让那些僵尸一样的词汇和物象有了气息,焕发出鲜活灵动的生命力。这就是这些瘦诗的高妙和吸睛之处,也是所有诗人都求之不得的效果。我把沈秋伟这种能力称为“灵悟”。它虽然也是向妙而悟,但剔除了妙悟中智性和思忖的成分。因为有灵,就不是人为,而是天意和神力,是顿悟,是直觉,是想象力瞬间的起飞,并跨越万丈悬崖,而且是从毫不搭嘎的抽象到具象,虚境到实境,视觉到听觉、声觉、肉觉,就像在不同的时空穿梭。比如《微分》:“用微分方程/在这词尖上运算/痛变得很小/小到可钻进你每一缕叹息”,还有《骨裂声》“不要以为我很坚强/我的诗行断口多多/纷纷骨裂声/早已押不住最初的韵律”。两首都是混搭出奇迹。前一首是用数学进入修辞,它的精细性使某种痛似乎变小了,最后又落实到人的叹息里,诗因而有了声音,这是典型的通感。后一首的“诗——骨裂——韵律”也是通感,而且几组意象互为喻体,不但有声响,还有了动态。这是诗人在诗化灵化生活,化腐朽为神奇,让无中生出有,读者的感觉也被掐疼,并被拽着飞跃思维的边界。这就是创造力,更是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沈秋伟的心态很好,这是瘦诗稿中的一束光。虽然不刺眼,但足以让人感觉到善意和暖意,少了一般截句那种非得刺刀见红的冷峻和寒气。每首诗中都鼓荡着充盈的气血,瘦诗因而有了气韵,并红润、饱满、锐利,妖冶而有冲劲。特别是那种诙谐的语调,营造出一个热烈又自由和自信的气氛空间。让诗虽瘦,但趣味满满,又活力无限。这是瘦诗的性情,也是神情,更是沈秋伟的心像——他以己之心,妙造自然,用移情法让景物通了人性,并“编织着物象之间的戏剧”,给人心找到一个可替代的符号,并沉醉其中,得意而造境,从而实现了王夫之所说的“华奕照耀,动人无际”。

作者沈秋伟简介:

人民警察,现供职于浙江省公安厅。出版有诗集《秋浦之歌》、散文随笔集《巡更者呓语》,曾获第二届中国公安诗歌奖、第三届海燕诗歌奖等。

《瘦诗稿》收集了沈秋伟创作于2008年至2017年近10年时间的637首2至4行短诗,全部作品分别创作于湖州、长兴和杭州,分凤凰村、忻湖村、采荷村三个时期,记录了他10年间的诗歌写作经历,从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他这10年的心路历程,其中的339首于2015年至2017年由《人民公安报·剑兰周刊》以“诗与画”专栏形式刊出。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

记者

周黔

编辑

周黔

责编

张婷

编排

飞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