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四渡赤水纪念馆 制图:石凯丞)
风香云暖松荫外,细读人间革命书。“我”是一本记载着“区乡苏维埃怎样工作”真实写照的书,由毛泽东同志编写的《乡苏维埃怎样工作》和张闻天同志编写的《区苏维埃怎样工作》合编而成,1934年,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出版。
回想当年,红军长征时把“我”从江西瑞金带到贵州,在八十多年的峥嵘岁月里,时间渐渐抚平了“我”的棱角,也带来了记忆的沉淀。大部分内容都保存完好的“我”得以流传至今,不得不提起那段军民之间的情谊……
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在习水县驻扎期间,所到之处皆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时任淋滩河东高小校长的张南薰,积极发动百姓为红军带路、提供物资和房屋住宿。在红军借宿期间,张南薰与红军接触颇多,逐渐接受了红军的革命思想,思想上也有了很大转变,红军便把从苏区带来的“我”赠予张南薰,其中讲述了如何从基层入手使苏维埃工作与革命战争、群众生活的需要完全结合起来的工作方法。
红军走后,为了躲避国民党军的搜查,张南薰将“我”小心谨慎地藏在书房天楼的书箱里。1958年,张南薰之子张开朗在拆老屋时,又将“我”转藏于隆兴镇街上家中夹墙内。
2006年,习水县委、县政府收集红军文物时,张南薰之孙张仁海一家便将“我”捐赠出来,几经辗转,“我”留在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如今游客在馆中驻足时,还能见到“我”的身影,而“我”也记录了红军在建设基层苏维埃中的经验,作为革命精神载体而永久留存。
(图片及部分文字资料由四渡赤水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