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新冠肆虐,全国人民为武汉加油之际,有“国宝级声音”美誉的央视主播任志宏公开发表了一个视频,叙述“加油”一词来源“武汉城市之父”张之洞的父亲张锳。无独有偶,笔者2015年曾经参与张之洞纪念馆陈列展览大纲的撰写,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名人纪念馆,位于贵州省安龙县招堤风景区。任志宏老师讲的这个“加油”的故事就流传在这里。
安龙招堤张之洞纪念馆塑像(图片来源:昵图网)
张锳生平版本很多,比较靠谱的是其侄子张之清撰写的《张锳行状录》。其文记载,张锳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县,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1)四月丁丑,“伟躯干,神采英毅”。祖上三代为官,但均止步知县。张锳嘉庆癸酉科(1813)乡试中举,后六次进京会试,均未中进士。道光六年(1826),以“大挑”录派贵州,所谓“大挑”,即朝廷挑取屡次会试不第的优秀举人为官。先受命赴云南办理买铜,回黔后赴凯里、镇远、威宁当差,后赴思南,升任知县,继以“能绩”调贵阳任知县。道光十六年(1836)升官,赴古州榕江任相当副州级官员的同知,后曾赴黎平、遵义、安顺等地短暂履职。道光二十一年(1841)升为一把手,任兴义知府,一直干到咸丰四年(1854),在位长达13年。除去因继母苏太夫人病丧,回乡丁忧守制两年,也就是说,其政治生涯的主要时间是在兴义府署所在地安龙。
张锳遗爱祠碑(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3米,宽1.7米。现保存安龙一中,字迹已模糊难辨)
据光绪三十年(1904)乡绅宋杰撰写的《张锳遗爱祠碑记》,张锳在安龙期间,创建兴义府试院,重建珠泉书院,“劝捐”册亨书院、普安盘水书院以及主修《咸丰兴义府志》74卷等。凡此种种,皆体现其积极的教育观。最精彩生动的,是安龙县城至今流传张锳“添灯油劝学”的励志故事。话说每日夜里打更,更夫从衙门出发,前一个提灯笼,后一个挑桐油,沿大街小巷巡城,但见哪户挑灯夜读,便停下高喝:“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喽”。待读书人持盏开门,便取出油篓,往灯盏续油,临别还补一句:“府台大人祝相公早取功名。”知府大人鼓励郡民读书的故事神龙活现,与其积极发展地方教育一脉相承,但就张锳“添灯油劝学”,笔者专门请教安龙史志办唐保华老师,结果是这个“劝学”故事并没有史料支持,系民间口耳相传。现在问题来了,这个仅仅流传在安龙县甚至覆盖不全盘江地区的故事,能发展成为今天全国通用的“加油”吗?
张之洞纪念馆
关于“加油”的来源,另外还有几种说法。有后世刘伯温为前朝诸葛亮墓葬里的长明灯“隔空加灯油”说,有榨油作坊工人“劳动号子”说。国外的有意大利名车法拉利在赛场“熄火加油”说,有古希腊奥运选手赛前“全身抹油”说等等。但总的感觉,难以服众。
张之洞纪念馆展厅一角
据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吴厚炎回忆,早在解放前他在贵阳读书时,就已经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加油”这个词了。又据刘宝书撰文,1924年《清华周刊》就以“天天加油”为题报道清华篮球队训练。再据王丽英等撰写的《谈谈“加油”的词源》,在《武宗逸史》中有小太监为皇帝玩彩球“击鼓加油”的记载,这应该是“加油”一词的最早出现,但这本描写明武宗朱厚照的书系著于民国,而不是明朝。因此,笔者倾向“加油”一词,起源于民国。
吴厚炎教授谈到,“加油”的起源有可能和我们日常说的“缺油水”有关。我国是农业大国,主体是农耕民族,解放前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寻常家庭餐食大多清汤寡水,难见油腥,民以食为天,因此吃饭“加点油水”具有普遍性,也容易引起共鸣。
关于这句我们常常用于鼓励和助威的“加油”,其出处最有可能的说法,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