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以“溪山翰迹·时间的笔触”为主题的廖国松油画展在贵阳孔学堂开幕。戴明贤、蒲国昌、余未人、陈争、谌宏微、潘闻丞、曹琼德、张建建、王六一、王良范、戴冰、耿翊、顾静、董重、夏炎等书画名家、艺术评论家及文化学者等参加活动。
此次画展展出了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美协会员廖国松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创作的百余幅画作,系统反映了其油画生涯的全貌。“以前,我画风景和静物比较多,现在想到什么画什么,没有固定的内容。小画多半是在70、80年代画的,后期画幅就比较大了。这次展出的画,最大的一幅有2米多宽。”廖国松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
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美协会员 廖国松
步入展厅,一幅幅色彩丰富的油画作品有序陈列,一段时光的故事由此开启。1968年《山下小屋》,1978年《龙洞堡小河》《南明河畔》,1986年《山野》,2010年《池中的鱼》,2020年《重画的荷塘》……在艺术家的笔下,岁月的印痕愈见鲜活。“虽然我画的是油画,但是我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比较深。而且这个深,不是故意表现出来的。” 廖国松表示。
“他早期的画和现在的画,从着意表达笔触、光阴、色彩的抒情性,到自由地像书写一样的去表达内在,体现了个人特征。他是诗人、小说家,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十分敏感的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张建建认为,此次展览表达了廖国松个人非常富有诗意的艺术特征,同时,为当代艺术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和观察点。
文艺评论家 张建建
趁着休息日,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小花和朋友一同前来观展。她说,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感受到了画作的意蕴深长。“我很喜欢艺术家2006年创作的《高坡水塘》,色彩十分生动优美,用油画的方式把贵州山水的倒影,波光粼粼动态表现出来,特别细腻。”
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吴小花
“我就是画着玩儿的。真没想到,这些作品在几十年后,能被人解读出印象派表现主义的意味。画画的人不要和我当真。”年过八旬的廖国松笑称,半个多世纪前初学油画,并非出自专业,也无定法,更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画家。展厅尽头,一句“画画就是玩”的结语传达着他豁达又自在的创作心境。
据了解,此次油画展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贵阳孔学堂书画研究院承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介绍,受疫情影响,展览前后历时2年时间筹备,此次展出的百余幅油画中,有50多幅极具个人鲜明特色的画作早年已经出售,经由多方积极促成得以展出。另外,孔学堂将于近期推出网上展览,全方位呈现廖国松油画展,让更多绘画爱好者能够一睹为快。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 周之江
艺术家简介:
廖国松,笔名戈梅、梅翁、老柏。1940年生,祖籍贵州江口,长居贵阳。高中毕业后当过乡村代课老师、文化馆工作人员、公路测量工人。1980年调入贵阳市文联《花溪》编辑部。1998年调入贵阳画院。1957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出版过诗集、小说集、散文集,曾任《花溪》文学杂志副主编。系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美协会员。其油画习作曾多次参加省内外美展,有作品被新加坡斯民画苑收藏。
展览期限:
4月16日——5月20日
展览地点:
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
孔学堂艺文馆
温馨提示:
按照最新防疫要求,入场观展人员需严格做好防疫措施,自行佩戴口罩,检查双码、测温无异常后参观,活动参观人数将限制在50人以内。
记者:陈思思 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