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110平方米住宅,到手仅61平方米。说好的31%公摊面积却变成了46%,得房面积缩水程度令人咋舌”。近日,有关青岛市民“公摊面积”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
买房不是一笔小钱,花去的可能是很多家庭多年甚至一生的积蓄,谁愿意自己的辛苦钱花得不明不白?但因“公摊面积”概念泛化、算法模糊,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公摊面积”上随意性很大,甚至弄虚作假,故意“做大”公摊面积。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到7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1%。在楼市低迷的当下,房地产业更应该通过正向手段稳市场,提振公众的购买信心。而不良房地产商却钻国家没有统一“公摊面积”占比的漏洞,故意做大“公摊面积”,想通过欺骗消费者来达到降本赚利的目的。这种短视的不良行为,从短期或个案上看,好像是占了不少便宜;但从长远和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上看,却无异于掩耳盗铃甚至是饮鸩止渴。因为它损害的不仅是自己的诚信和立身之本,甚至会损害整个房地产业的声誉,危害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种不清不楚的“公摊面积”,前些年曾有不少人提出取消公摊面积,以套内面积进行交易的观点。2019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出台“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的规定。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直至今日尚无下文。
“公摊面积”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相关部门要严防不良开发商变“公摊”为“公贪”,将“公摊”面积变为“公然贪占”购房者利益的借口。希望国家对房地产开发商混淆概念、虚假宣传、隐瞒套内面积等情况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尽快出台更为科学合理的购房制度和公摊比例指导意见,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