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苏轼“考古”,“千里共婵娟”发掘报告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68795732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句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传播很广的名词名句。然而学课文的时候,当年可能只是熟读背诵,对于“千里共婵娟”,我们也只是觉得非常美好而已,尚未加以深思,也并没有探讨其文学表达的来源出处。

一般的解释说,苏轼“千里共婵娟”之“婵娟”是指月亮、明月。于是,苏轼“千里共婵娟”就是“千里共明月”的意思。按照“千里共明月”往上追溯,如此这般表达的第一人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代的谢庄,其《月赋》有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唐代的张九龄《望月怀远》有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代孟郊《古怨别》诗云:“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这些诗赋,可以说都是“望月怀远”或咏月抒情的名作,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命题立意上是一致的。

然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毕竟用的是“婵娟”说法。故而上述的探究总是还有些“隔”,略有“隔靴搔痒”之嫌,未能十分确切。

苏轼之前,诗词文赋里写到“婵娟”的数不胜数。而单说“婵娟”与月亮的纠结,其实也是蛮深情甚至有些香艳的,即便是诗人怀念朋友,也写得很是缠绵。典型的代表如李白《禅房怀友人岑伦》有云:

婵娟罗浮月,摇艳桂水云。

美人竟独往,而我安得群。

一朝语笑隔,万里欢情分。

沉吟彩霞没,梦寐群芳歇。

又如中唐刘长卿《琴曲歌辞·湘妃》:

帝子不可见,秋风来暮思。

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而据说唐代孟郊有首著名的《婵娟篇》,似乎总结了中唐时期人们对于“婵娟”的认知,这花、竹、妓(美人)以及月等均可指称为“婵娟”,从而集合形成所谓“四婵娟”。

孟郊《婵娟篇》诗曰:

花婵娟,泛春泉。

竹婵娟,笼晓烟。

妓婵娟,不长妍。

月婵娟,真可怜。

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汉宫承宠不多时,飞燕婕妤相妒嫉。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赞叹说,孟郊这首诗,“其辞风华秀艳,有古乐府之意。”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进一指出:“《婵娟篇》人多称之。然……似三语皆是兴意,独归重于月……”意思是说,贺裳认为,这首诗最主要表达的还是“月婵娟”。

那啥,大家觉得苏轼读没读过孟郊《婵娟篇》呢?他知不知道这“四婵娟”呢?

再进一步缩小考察范围,我们考古苏轼之“千里共婵娟”,以“共婵娟”来考量,其中的“婵娟”指月亮,诗歌表达月下怀人或欢愉情景的,前人创作里较为明确的也有两首唐诗,是张祜的《筝》与许浑的《怀江南同志》。

张祜《筝》诗曰: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张祜《筝》这首诗既写筝音的美妙,又写弹筝人的美好,还甜甜腻腻滴许了个愿望,希望“清月共婵娟”。而这里的“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其实也还隐含有着“得遇知音”的相知相惜甚至心心相印;如此一来,这“清月共婵娟”就不仅仅是指共此明月清辉,自当还有那些花前月下、千种风情,有共此良夜、金宵难忘、长情相守的意味。

许浑《怀江南同志》诗云:

南国别经年,云晴波接天。

蒲深鸂鶒戏,花暖鹧鸪眠。

竹暗湘妃庙,枫阴楚客船。

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许浑这首诗,也有记载诗题作《送别》;最后一句,也有的版本是“万里共娟娟”。许浑诗意,先写江南景色,怀念之情深寓其中。从全诗布局构思看,也是十分精巧的,聚焦点全在最后一联“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全诗每一小句里都有“洞庭水”或与“洞庭湖”直接相关:依此看来,写洞庭湖水天一色、水云相接、水云天美好,写香蒲、水鸟鸂鶒,写岸上春花、鹧鸪,写著名的人文与风景交织相融,写湘妃竹、湘妃庙,写屈原《招魂》里的情景“湛湛江水兮上有枫”。如此这般一再渲染,终于情感、诗旨都归结在“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这样两句!

所以,这许浑的“万里共婵娟”,也是情感极为深沉、内涵极为丰厚的,远非“万里共明月”一语就可以涵盖表达。

挖掘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认定,苏轼“千里共婵娟”大约可能或许直接来自许浑“万里共婵娟”或其“万里共娟娟”。

但是,这“千里”与“万里”还是小有不同,从个人习惯上看,诗词里苏轼用“万里”八十余次,用“千里”之说一百余次,他还是偏好用“千里”。而其恩师欧阳修的对比更为明显,欧阳修用“万里”二十次,用“千里”四十余次。梅尧臣的情况与欧阳修类似,四十余次对比近一百次。而且,甚至宋人还把“千里共”三个字组合在一起,用成了一个习惯说法——尽管于今天的我们看起来似乎有些别扭。

范仲淹《八月十四夜月》诗曰:

光华岂不盛,赏宴尚迟迟。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

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

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

刘攽《次韵以道月中作》诗云:

月从海底出,素景天外来。

解道千里共,斯人安在哉。

洞庭木叶脱,未央帘幕开。

颢气彻霄汉,炯炯不受埃。

群居笑李白,独与影裴回。

愿言常相亲,无使手停杯。

范仲淹、刘攽二人都年长于苏轼,我们虽然不能据此来推测苏轼“千里共婵娟”之“千里共”的说法一定受了他们的影响,但这样的诗作无疑表明,在当时,望月抒情、望月怀人之“千里共”的说法是被文人们接受认可的。

因此,苏轼“千里共婵娟”应该首先解析为“千里共”和“共婵娟”两个单元,然后再考察其文学渊源,并要综合考虑“千里共明月”的抒写传统。当然,我们梳理下来,这苏轼“千里共婵娟”名句中的“婵娟”似乎还可以蕴含有很多深沉复杂的情绪、感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