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水稻机插秧现场。 资料图
近年来,贵州省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农机总量持续增长,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研制实现突破进展。但受先天条件限制,贵州省农机化发展基础弱、底子薄,尽管2022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6%,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耕地宜机性较差、农机适用性较弱、机技匹配性不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等短板。补齐这些短板,是贵州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贵州从“地”“机”两方面着手,通节点,补短板,逐步扩宽农机上山路。
发力“地”的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双同步”
贵州92.5%的面积都是山地和丘陵。农机上山,怎一个难字了得?由于田间道路通达率不高,下田设施不足,农机运到田难,有时农机转运时间比作业的时间还长。农机作业也难,耕地“陡、碎、散”,全省15度以上耕地占总面积的44.35%,“鸡窝地”“巴掌天”多,耕地分散。同时水田泥脚深,土壤粘性重,机械陷进泥土、甚至熄火的情况时有发生。
农机想要上山,首先要解决耕地宜机性的问题。这已成为贵州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共识。
因此,贵州省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双同步”,制定发布《DB52/T1675-2022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整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鼓励引导各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1.8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54.8亿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提升等投入。
日前,数台大型旋耕机对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道坪镇高坪司村的145块“巴掌田”进行翻犁作业。
“过去,145块小田由于排水不畅,不少田块成了洼地,顶多种植一季水稻。如今,这些田块被改造成宽度最窄16米、长度最短96米的21块大水田,并配建机耕道、下田通道、排水沟和灌溉沟,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创造了条件。”福泉市道坪镇副镇长杨涛表示。
同样的,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也进行了宜机化改造。“尽量把这些在一个层面的田块拉直,小块的变成大块的,尽量达到1亩以上,适合机械耕作,而且保障每块田都有机械进出的通道。”施工方管理人员说。
目前,贵州省正在加快推动建设2023年177万亩高标准农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高效益”,全力打通农机上山下田的“最后一米”。
瞄准“机”的卡点——
搭建平台协同攻关,提升农机适用性
通过宜机化改造后的坡耕地仍然属于丘陵山地,并不能完全达到北方平原地区的机械作业条件。因此,贵州省围绕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进行研发,但现实中,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的问题仍旧凸显。
近年来,贵州省聚焦农机研发制造短板,组建研制专家团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提升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具有延长水稻秧龄期,缓解两熟制茬口紧张,移栽后无质伤、无返青期,提升单产等优点。但贵州省现有的六行乘坐式水稻钵苗移栽机作业时常出现田间转移频率高、田块边角难以栽插等问题,亟需研发适宜本省地形条件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械。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贵州詹阳重工、常州亚美柯等生产企业结合不同生产条件,综合考虑功率、重量和强度的均衡性和适配性,农机适用性与农艺匹配性等方面,联合研发出了适宜丘陵山区的小型三轮四行钵苗移栽机械装备。
“新研制的水稻钵苗移栽机采用小型化轻量化设计和液压转向及HST变速技术,可实现原地掉头,拐弯与后退时栽插部件自动提升保护,能在宽度≤150cm、坡度≤25°的生产便道行走及稳定停车,适用于面积小于1亩的不规则田块作业环境。”贵州省山地农机研究所党委书记唐勇介绍道。
2022年,贵州省本地化生产的六行乘坐式水稻钵苗移栽51台、钵苗播种机34台,全部投入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中,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单产提升10%以上,亩均成本降低100元以上。今年,贵州省已小批量生产三轮四行小型乘坐式水稻钵苗移栽机40台,并全部投入丘陵山地开展水稻机械化种植,预计可完成机械化种植面积1.2万亩。
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
让农户耕、种、管、收更高效更轻松
“以前农民的3亩田,如果请人种,至少要花3到4个人工,而且还得做饭给人家吃。如今,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耕种管收全部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农民可以外出打工,田地也实现了丰收。”贵阳市修文县春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鸿表示。
农机社会化服务,让农民种田变得轻松。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2022年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640家、从业人员6586人,同比分别增长15%、16%。贵阳、铜仁市涉农乡镇率先实现农机服务组织全覆盖。
过去,贵州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存在小、散、弱等问题。为此,贵州省成立农机服务协会和9个市(州)分会,搭建并运行集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供需信息、服务价格等为一体的贵州“智能农机云”信息平台。
“该平台是一个微信小程序,类似‘农机拼多多’,农户有田地,需要机械化作业,可以通过小程序,搜索到本地农机合作社电话,询问作业价格、面积等。”贵州省农机服务协会会长柯杨说。
目前,贵州省主要有三种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社会化服务型主要靠农机作业收入来经营合作社。产业经营兼社会化服务型,主要通过流转适度规模土地,农机以为自己服务为主,有余力开展一定的社会化服务。“公司+供销社+合作社+农户”带动型,公司负责销售,供销社负责组织,合作社负责统一技术指导并机械化生产,农户负责劳力较轻的生产劳作,形成全程机械化托管和环节托管。
此外,贵州省还创新更多服务模式,组织在松桃、玉屏等县探索“农机托管+综合农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模式试点。
安龙盛禾农机合作社整合闲置机具和机手入股,为广大农户搭建了一个农机服务合作平台。“让有证、有农机的农机手全部加入进来,解决了农机手的就业,也让我们的服务面积更宽、更广,及时解决老百姓在耕、种、管、收方面的问题。”合作社理事长李龄菊表示。
同时,合作社还培养多项技能,增加机手收入。在这里,机手可以转变为修理工、基地管理员、种植技术员,从而实现多方面资源整合,多方面降本增效。
事虽难,做则必成。
2022年,中央财政下达贵州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383万元,同比增加87%;首次将农业机械化率纳入省对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推动各地投入农机化资金超3亿元,同比增长10倍以上;出台“农机贷”金融政策,积极探索将权属清晰的大型农机装备纳入抵押范围,降低贷款门槛;推动设施农业用地、农业生产用电、税费减免等相关政策落地,落实跨区作业运输车辆免收通行费、农机加油享受3%优惠等政策……一项项措施,将助力贵州省农机上山路全面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