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宋诗中的“贵州”真是咱们贵州吗?

撰文:周胜
1603332000

前一段看报,有文章说“‘贵州’这一地名频繁出现在宋代诗人所著作品中”,还说“黔中大地的风光、贵州乡亲的热情、田园村民的淳朴在一首首诗词里展露无遗。”

这恐怕有些误解。文章所举曾丰的《题贵州南山岩》,袁宏德的《留别贵州父老》,刘克庄的《林贵州哀诗一首》《林贵州哀诗二首》等等,这些诗中的“贵州”是指现在的广西贵港市。贵港市平天山古名宜贵山,故名。

贵港北山即平天山

比如曾丰的《题贵州南山岩》:“崒嵂穷头与汉齐,谽谺深处著招提。居焉若寝琼为室,登者如仙玉作梯。云窍旁通吞日月,烟萝倒拔挂虹蜺。我来已落葛翁后,姑拾其余细品题。”曾丰(1142-1224),字幼度,号樽斋,江西省乐安县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永州教授,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嘉泰四年(1204),被罢职回乡。仕宦经历在今广东、广西、福建和湖南一带。此诗所描写的是今贵港南山的景象。南山位于贵港市中心城区南部郁江南岸,共二十四峰,素以奇特秀丽闻名遐迩。“ 云窍旁通吞日月”,是说山多溶洞,山上共11个大小岩洞,最高大的岩洞就成为南山寺的主体。“谽谺深处著招提”,即指南山古寺。“招提”是梵文的音译,寺院的意思。南山寺始建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寺建成后,宋太宗曾赐御书二百二十四轴;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仁宗皇帝题额"景佑禅寺",故南山寺又有景佑寺之名。“我来已落葛翁后,姑拾其余细品题。”旧传晋代葛洪曾在此结庐炼丹,丹灶遗址尚存,为一口圆形凹陷大坑,称葛仙洞。

贵港南山

宋代抗金名将李纲罢相南来,游勾漏洞后又到南山,写有《次贵州》诗,亦是贵港南山。诗中写道“陆绩故城依石巘,葛洪遗灶俯江湄。”陆绩故城是指汉末三国时任郁林郡太守陆绩在今贵港市区的南江村筑郡城。葛洪遗灶即指葛仙洞。“怀泽为邦古郁林,”就说得更明白了,“怀泽”即古郁林,也就是今贵港市。

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刘克庄的《林贵州哀诗一首》《林贵州哀诗二首》中的林贵州即林公奕,字養大,福建福清人,曾任贵州知州。“哀诗一首”诗中写道“颍川凤下来何晚,浪泊鸢飞去不还。”“浪泊”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建武十七年(41),马援击交趾,随山刊道千余里,次年春,军至浪泊上,与征侧等战,大破之,即此。刘克庄在《送仲晦国录赴康州二首》中,因为康州在广东西部,也用了相同的典故:“浪泊鸢飞毋久住,颍川凤下可遄归。”“哀诗二首”中“纵未封孙叔,犹当庙柳侯”,“孙叔”指楚孙叔敖;“庙柳侯”就是指今柳州柳侯祠。两首哀诗中所写地名均在广西一带,可见其“贵州”即广西贵港。刘克庄在《林贵州墓志铭》中说:“君携家涉湘入岭,百余日始至。”“岭”即岭南,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林公奕上任时,携家眷从开封经湖南越过五岭到广西,走了一百来天。林公奕卒于贵州任上,“二孤质鬻奉柩,舟行二□(原文缺失)余里,至惠,又陆行二千余里,始达先庐。”灵柩是从水路到惠州,再从陆路到福清。如果是今贵州,怎么从水路到惠州呢。

刘克庄

又如宋代诗人赵希迈《到贵州》,仅从诗题就说“后人看到诗人在经历了艰难行程后,迎来黔中大地的秀丽风光”。其实诗人到的“贵州”,依然是现在的贵港。赵希迈字端行,一字瑞行,号西里,宋宗室,燕王德昭九世孙,师克第二子,乐清人。嘉定庚辰进士,官柳州守。著有《西里集》。存诗四十七首,其中有《岁杪》诗:“岁杪携家客桂林,乡山万晨楚云深。瓮留腊水供春酿,梅着寒花伴晚吟。自笑老来贫不减,谁怜鬓底雪相侵。俸钱用处清无敌,半打崖碑半买琴”。还有《偶得》:“村邑萧条廨屋低,茆墙缺处补荆篱。市添人语当墟日,田捲车筒漫种时。公事偶无封印早,小胥习懒赴衙迟。闲行摸索街头石,寻得前朝一片碑”。在广东、广西客家人的口语中,一般把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墟日”。从这些诗中明明白白看得出赵希迈仕宦广西,所以“到贵州”就是“到贵港”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写下的《贵州虞部使君访及道旧窃有感恻因成小诗》“韶山秀拔江清泻,气象还能出搢绅。当我垂髫初识字,看君挥翰独惊人。邮签忽报旌麾入,斋合遥瞻组绶新。握手更谁知往事,同时诸彦略成尘。”虞部使君是韶州教授谭昉,广东曲江人,王安石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古私塾学堂“清淑堂”求学时,师从堪称“举师”的谭昉。谭昉,曲江(今韶关市曲江)人。《广东通志》载:“苦学,四上计,偕以亲老补吏授海丰(今广东海丰)簿,历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司理、平乐(今桂林平乐)令。天圣中,殿中丞王益守韶州,延昉教子弟。后益子安石为相,而昉为虞部郎官,卒”,王安石有《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词》。以谭昉生活、仕宦的地方,与宋代贵州相近,大范围亦可称贵州,故王安石称其为“贵州虞部使君”。

王安石

至于袁宏德的《留别贵州父老》,其生平事迹不详,从诗句“鄱笑行藏不自由,邮亭杯酒又淹留。罢官却喜身还健,报最空惭政未优。截镫只今难击马,卖刀自昔已牵牛。蛮烟岭树斜阳路,两地离怀一样秋”来看,实在看不出描写的是贵州哪里,无非是诗题中有“贵州”二字,这也太显得牵强了些吧。仔细看诗意,似乎是作者被罢官后写的。今贵州在宋代还是属羁縻州,以部落首领为官,都督、刺史等官皆世袭其职,无品级,无官俸。朝廷不可能派其他人去任职,也不会随便罢黜土官。袁宏德和林公奕任的只能是宋代贵州(今贵港)的官职,即如明清时期的流官,那是一道命令就任命,一道命令就可以罢免的。所以袁宏德留别的“贵州父老”也只能是贵港的乡亲。

还有人把唐代权德舆的两首诗《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累惠良药,咏叹仰佩》《李韶州著书,常论释氏之理,贵州有能公遗迹》也作为写贵州的诗词,同样是误读。唐开州即唐次,字文编,晋阳人,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贞元八年因御史中丞窦参案连累被贬开州(今重庆开县),窦参被贬郴州(今湖南郴州),后赐死邕州(今广西南宁)。权德舆诗句“琼瑶览良讯,芣苡满素囊。结根在贵州,蠲疾传古方。”唐代贵州即今贵港。贞观九年(635)南尹州改名贵州,治所在今贵港市。我觉得这里可能隐含马援“薏苡之诬”的典故暗指窦参。另一首就更明显了,诗题中说“贵州有能公遗迹”,能公即高僧惠能,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受戒,住持韶州曹溪,其活动轨迹,也是在唐代贵州一带,即今贵港一带。

权德舆

道光《贵阳府志》“文征”中收录元代范梈的“贵州”诗:“离思久不惬,幽情晚旋添。天宜明月独,山与宿云兼。蛰语通文柱,蛛丝映卷帘。若无光霁在,何以破朱炎。”其实也是写广西“贵州”。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省樟树)人,元诗四大家之一。历官海北海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海北海南道廉访司设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置司雷州路 (今广东雷州市)。成宗大德元年(1297),并入广西廉访司。四年复立。范梈到任职地也得经过“贵州”即广西贵港一带。诗的最后两句“若无光霁在,何以破朱炎”,若无光风霽月的襟怀,怎么过得了炎热的夏天。如果指的是咱们贵州,恐怕不会有如此难捱的炎夏吧。如果写的是广西的“贵州”,就很贴切了。

范梈

在元代及以前古诗词中寻觅赞美贵州的诗句,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比较困难。正如郑珍在诗中说的“文献向来缺”,再加上历史地名的演变,更易混淆,需要认真加以甄别。

贵州风光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