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1030万贵州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出“抗日救亡”的呐喊,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集会、抵制日货、张贴抗日墙报、散发传单、传唱抗日歌曲……一场轰轰烈烈、跨时数年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省展开。
“文化西迁”使得贵州的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报刊、杂志众多,新闻出版盛极一时。全国各地许多名人学者相继来到贵州,一批社会团体、文化机构、新闻出版机构迁到贵阳及其附近城市,使得贵阳与重庆、昆明、桂林等地,成为战时全国几大文化中心。贵州聚集了众多全国一流的文化名人,他们或教书,或讲学,或参加文化活动,组织文学社团,积极开展抗战宣传,把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的新文化气息迅速传播到这里。
贵州抗日救国军
那时贵阳“抗日救亡”的气氛很浓,城门上有“抗战必胜”的标语,南门桥上有汪精卫、陈碧君的跪像,到处是抗日的歌声,学校、剧场、街道演出话剧。领导贵州“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共贵州省工委,设在大坝子高家花园(现文笔街9号),领导沙陀剧社和筑光音乐会的革命文艺活动,贵阳还设有八路军贵阳办事处和《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
用戏剧作武器的沙驼话剧社
“沙驼”是“贵阳沙驼业余话剧社”的简称。它是由“左联”成员,贵州遵义人肖之亮发起,于1936年12月在中共贵州省工委的支持下,以贵阳毅成中学、女子师范学院、男子师范学院、贵阳中学等学校爱好话剧的部分师生为骨干成立的贵阳第一个群众业余话剧团体。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话剧社共有236名社员。1938年7月,“沙驼”党支部建立,从此,“沙驼”在贵州地下党的直接领导下,运用戏剧作武器,面向城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在贵阳城区和乡间进行巡回演出。
除了利用演剧进行宣传外,还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歌咏活动,并成立了由40人组成的歌咏队,在街头巷尾进行抗日救亡歌曲演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除此之外,“沙驼”还利用美术形式进行宣传,开办木刻训练班,培养青年美术爱好者30余人,举办了几次抗日宣传画展。
通过以上的各种宣传活动,其影响不仅在贵阳,还影响到息烽、遵义、平坝、修文、安顺、镇宁、龙里、贵定等26个县(市)。“沙驼”运用戏剧作为武器,从舞台到街头,从城市到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贵州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筑光音乐会的抗战之声
筑光音乐会原名“筑光音乐研究会”(简称“筑光”),是一些音乐爱好者于1937年4月创建的公开音乐团体。“筑光”创立之初,是以研究音乐的演奏技巧为主,吸引了不少音乐爱好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这个音乐团体,改造成抗日救亡文艺团体,运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在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筑光”除了通过音乐会、电台、广播、街头演讲和集众教唱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之外,还演出抗日戏剧、绘制抗日宣传画,举办木刻展览,张贴救亡情报等,广泛开展抗日宣传。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传来,为配合民众的庆祝活动,“筑光”组织了百人大合唱,演唱了《流亡三部曲》、《游击队歌》、《慰劳歌》、《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战歌曲,激昂而悲壮的旋律回荡在筑城上空,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抗战情绪。
除了在城里宣传演出外,深入农村送文艺下乡也是“筑光”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筑光”因此走上了一条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之路。它的会员包括学生、教师、工人和普通市民,它的宣传活动影响到了整个贵阳地区,教育唤醒了群众。
地处西南的贵州,以“九一八事变”为导火索,激发了贵阳人民群众的抗日示威游行,点燃了贵州高原抗日救亡的烽火。贵州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活动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贵州人民以自己的顽强意志和英雄气概,同全中国的人民一起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和汪洋大海。
本文综合自《用戏剧做武器的沙驼话剧社》(吕进著)、《筑光音乐会的抗战之声》(刘毓麟著)、《1030万贵州人的呐喊》(韩义义著)。
(感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省档案馆提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