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搬出来的新生活

农民日报
1609595520

贵州晴隆,越过叠嶂的山峦,从上空鸟瞰,能看到一条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是抗日战争时期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 见证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

今天的晴隆,战争已经远去,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阿妹戚托小镇,这是一个搬出来的小镇,每天晚上都会有衣着民族盛装的彝族、苗族姑娘,和素不相识的游客手牵手,围绕着广场中央的篝火载歌载舞。

阿妹戚托,既是小镇的名字,也是彝家传统舞蹈。每当姑娘出嫁的时候,亲朋乡里的女伴就会跳起“吉巴达”来为新娘送行,虽然依依不舍,但不忘告诫新娘勤俭持家、孝敬公婆。

5000多三宝人、其他乡镇的3000人,连同他们身上民族文化的根,被原封不动地搬到小镇来,栽进了新的更好的土壤里。原来村民进城办事下山得走1个多小时,现在城里人开车15分钟就能过来看夜景跳舞。

古老、质朴、优美、刚健,以往罕见的阿妹戚托,在搬迁后的小镇每晚上演,“东方踢踏舞”正在从三宝彝族乡,走出晴隆,走出贵州。

白天走在小镇,随处可见牛头和虎头,这是彝族和苗族的图腾。建筑、路牌,包括小镇的整体设计都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老百姓能快速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搬得出、稳得住”,社区还设置了很多岗位,让百姓可以养活自己。跳舞、保洁、保安、跳舞,游客来了,岗位也来了,收入也来了。现在,阿妹戚托舞蹈作为非遗流传了下来,阿妹戚托小镇在成为三宝乡百姓安居的场所外,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

贵州贞丰的心安处社区,掌握了让群众“居有所安”的要诀。村名、寨名、组名,甚至是门前河流的名字,都被心安处社区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原来住在“三河”寨,现在依旧住在“三河”楼,老人不用担心找不到回家的路,周围还是原来的老邻居老伙伴。

安处社区利用闲置的地下车库,安排了雨伞、皮带、竹编等扶贫车间,搬迁过来的百姓下楼就能上班,还可以把原材料带回家,边做边照顾家人。制伞、做皮带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每道工序都很容易操作,男女老少都做得来。

能在家门口就业,能在新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价值,能靠自己过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是一种幸福。

扶贫车间、学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购物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微田园,你能想象到的配套,这里都有。

一栋栋新房子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新生活。村民变成了新市民,农村户口变成了城市户口,搬出来的孩子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回顾人类历史上百万级人口规模的大迁徙,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与疾病、灾荒或战争有关。而今天这场涉及东西南北千万人口规模的迁徙,却是在共产党和政府的强力组织带领下,全国上下主动向贫困宣战,拔穷根、奔向小康的伟大之举。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里面一块“硬骨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7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

搬出来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编辑

徐晨晰

责编

飞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