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山水如梦幻,我在白云边—— 赏习袁本良先生行旅诗集

动静原创
1684307400
积分商场
袁本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著有《古汉语句子结构及变换研究》《汉语语法修辞论集》《守拙斋汉语史论稿》《守拙斋诗稿》《守拙斋随笔》《古诗精华》等书作。

《我在白云边》是袁本良先生1965年至2020年,跨度半个世纪的心血力作。全书共收集旧体诗词1092首,其中五绝3首,七绝632首,五律195首,七律88首,五言排律13首,五古33首,七古13首,词115首。诗集据其自作诗《游阳朔》“水是山之神,山是水中仙,山水如梦幻,我在白云边”命名,本良先生作为行者的山水性情与作为文人的山水人格正由此可见。

中国文人向来有山水泉林之志。怀抱着山水林泉之志的远足,既是一场深刻的“旅行”,是寻找和遇见前世的自己和远方的自己;亦是一场深刻的“修行”,能见自己,观本心而愈豁达,亦能见天地,览乾坤而容不同,还能见众生,闻万物而生善意;同时还是一场深刻的“禅行”,是生命实践的开显,除内心之迷惘,达性灵之悦释,在这一花一木、一沙一石中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悲悯万物,成就圆融。本良师正是在这样的游历中获得了真实的逍遥,正所谓“试挽白云天外走,此身自在便风流”。

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使得本良师在文化行旅中能随性点发,一挥而就,转瞬成文。有好的学问不一定是真正的文人,真文人大抵还是要和风骨、气度、胸次等精神品格相关。本良师有好的学养,也有好的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是文人,其诗往往质朴疏野,用“野”来质疑“文”,通过文人的“真性”来反对“假性”的人文,以此来重建文人在宇宙中的生命秩序。

妙契自然 合于天真 “大块文章造化境,振衣我欲步重宵”。本良先生的诗作取景自然,不假雕琢,如将白云,如与清风,一字一句,皆出常境。黄果树、龙宫、水帘洞、天星桥、弘福寺、红枫湖、㵲阳河、花溪诸景皆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读此类诗有如拂面清风,雨后幽林,心境澄明,尘染顿消。任运自然,是为心物妙合之境。

不傍经史 直举胸臆 感兴是文人舒卷性情的方式,也是人生审美的途径。审美感兴是诗歌创造的直接动因。这种感兴不论是来自当下闲适的情境,还是出于人生事故的迁系,心头刹那的妙想,超越时空的对话,都可借以抚慰身心,安顿生命。先生之诗不矫揉造作,不拖沓冗长,简洁明了,直抒胸臆,有“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即是存在。诗人的感兴,不是独感而是一种交感,是与岳飞、林和靖、俞樾、苏小小、黄宾虹、潘天寿同游西湖,共观山色的神往,是“嵇鸣阮啸”,无言却无须多言的共鸣,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默契。这种感兴触发的境界,与天地为一,与造化同流,与古人神合,与世界妙契。有通透玲珑之心,故能触物成真。此种感兴触发的高峰体验,涤荡名利和自我,便是举头明月、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诗和远方。

顺达天性 心境圆融 真诚地欣赏便是最大尊重。本良先生有大量对自然真性赞叹的诗作。天有天性,物有物性,使物自物,以无住之心应世接物,以圆活之心顺达天性,不因个人好恶矫枉真性,绳斫病梅,以合他趣。这些诗作不将不迎,独立而在,孤高而谦下,曲高而和众,有分别的智慧,也有无分别智慧,圆融而无碍。“苔花如米小,也如牡丹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有苔花之自尊,牡丹有牡丹之富贵,消解将苔花变成牡丹的执念和妄念,便是顺达天性,是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成就完美和圆融的温柔试探。尊重万物便获得了自我生命的高贵,顺达天性使得残缺之美也能撼人心魄。“性起之法,万象皆真”,是在尘寰之中成就清净本心。不是去关照、消费世界,而是放下二元,与世界共成同一,在纯粹生命中体现实相,心物圆融。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流水高山意,听琴遗此台。依稀犹绕耳,寂寞应骋怀。红湿阶前影,绿凝雨后苔,知音觅何处,云里雁徘徊。”这是本良师的《琴台怀古》。取境是诗词的功夫。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首诗作取境上乘,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美归焉。“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性情所至,妙不自寻。”士人闲雅往往在高山流水之间,丛林野趣之中,清风明月之时,踏雪寻梅之境。疏野之境,纯然天放,超越俗流,不拘常规,此不同于世俗之趣,与附会效颦之娱也有本质区别。由景入境是一种心灵境界升华的体会,是一种无言之美,具有清浅如菊的精神品格。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这是禅宗推崇的空慧,是无住无念无相的色空之境。远离卑凡,告别从属,超越追问,让生命的真实直接呈现。

归去来兮 无遁而存 “我心归去如江水,吹面晨风感劲遒”,良师与邸老师也如白乐天“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归去来兮,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清澈、高逸,生命朗畅。“临清流而赋诗”成为其独特的生命境界。跳出红尘,悬视生命,葆全灵性,透脱而自在。登临华山,来到大漠,回望天池,就有了圆满具足的生命意义,不必旁求。面对变化无息的世界,人是无法藏匿的,执着于空间逃遁而获得存在的可能,是昧者的妄念。庄子提出的“无遁而存”是直面世界本身,在人世间而得逍遥。心灵自适也许比生命永续的高调更重要。本良师重道释二家的精神回归,也重儒家诗学温润敦厚之教,疏通知远之训,畅于中而发于外,《参观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秋瑾慕》《游福州马尾二绝》等诗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度,感腑至深。

诗词是人文涵养、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审美体验、生命理想、特定环境契合的产物。文外之旨,不落言象,诗家性情在诗作中触目可见。“才多识微者,句佳而味少,识多才劣者,理周而文窒,虽有志而语嫩,虽有力而意薄。”当世能做到才、识、理、志、意兼具的诗家,实不多见;而以清才博识行走于宏阔的天地之间,自我独致,淬炼出生命亮色的诗人诗作,更令人心仪神往。

左二:袁本良先生 左一:袁先生夫人邸文霞老师 左三:本文作者刘晓婷教授

作者:刘晓婷,浙江大学哲学(美学)博士,贵州大学教授,新时代美育与贵州文化资源利用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编辑

张僡

责编

李佳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