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经过场上的激烈拼搏,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冠军决出!黔东南州代表队以68∶65的比分战胜遵义市代表队,勇夺桂冠!而最具有特色的,是随后的颁奖仪式,一等奖是台江鲤吻香米、银帽,二等奖是台江鲟鱼、木龙船,三等奖麻鸭、苗族绣片,这些具有台江特色的农特产品作为大赛奖品亮相“村BA”现场。可别小看这些稻、鱼、鸭产品,他们不少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含金量高,村味十足!
台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境内97%人口为苗族,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和“千年苗疆腹地”之称。这里苗族风情古朴浓郁、民俗活动丰富多元、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其系列文化大家庭中,农耕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成员。历经辗转迁徙,苗族同胞在台江大地上繁衍生息,培养成了这样的耕作方式:农历四月,插秧之后,农人趁着田间水量充足,放入鱼苗,平时也会把自家养殖的鸭子赶到田里,直到秧苗出穗……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不断长高的稻秧叶子,为鸭子和鱼挡风避日,鸭子和鱼在来来回回的穿梭觅食中不仅吃掉了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还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它们三者相互提供生存环境,形成一个生态链系统,借助这样天然的苗族稻鱼鸭生态系统,就能同时收获稻米、鱼和鸭子。
一块稻田,获得三种收获,从经济角度看,无疑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如今,台江县不仅完好保存了这种农耕文化,还利用它提高水田资源利用率,推动稻、鱼、鸭走向产业化,促进农户增收,开启乡村振兴新“稻”路。
在长滩村,党支部书记石俊指着一望无际的梯田说道,“去年我们通过稻下养鸭,虫害得到有效防范,也成为群众增收的产业,我家的稻鸭31只,经营农家乐的农户都有预订,鸭蛋还被一些农户做成咸鸭蛋产品卖出去,大伙别提有多高兴了。”
“政府在近千亩的示范稻田园中放养了近万斤鱼苗,通过稻鱼产业进行深加工,把自家田里的稻花鱼做成菜肴,有时能卖到了60元一斤。”从事农家乐经营10多年的锦绣长滩妯娌农庄的负责人姜尚英高兴地说道。
说起稻鱼鸭种养共生模式带来的好处,老屯乡党委书记梁鲁慧介绍,“稻米洁白无瑕,米香四溢;稻花鱼刺少肉多,肉质细嫩;麻鸭肉质结实,口感清甜。可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使每亩地效益翻倍,具有‘稳粮、绿色、提质、增收、增效’等多方面优点。去年,让老百姓每亩地至少增收了1000元以上。”
长滩村只是台江县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台江县在中国农科院和省农科院的科技专家帮扶下,引进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良田配套,成功探索新型高产稻鱼、稻蟹、稻虾、稻鸭等“稻+”共生系统“台江新模式”,创新推出优种、优法、优机、优企、优品和立体化、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五优六化”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土地空间、发展生态立体经济。通过种植、管理模式转变,2022年,全县推广优质稻种植8.9万亩,产量约4.45万吨。9个乡镇示点种植0.95万亩,群众推广种植2.73万亩,平均亩产水稻651.68公斤,较2021年增产近205.68公斤。成功打造了“鲤吻香米”“台江稻花鲈”“鱼翔黔谷”“苗家酸汤鱼”等产品品牌,实现示范区万元田产品“统购统销”全覆盖。
稻谷质优市场俏 ,鱼儿肥美价格高,麻鸭养殖效益好,乐了农户,稳了粮田。“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改变,改造传统农业,走生态种养之路,以绿色发展的方式来生产农产品,是当前及未来农业生产的趋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何世彪说。
在“村BA”球场,张明望第二次从广东省专程到台盘村观看“村BA”赛事,当问到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他对奖品赞不绝口:“奖品别具一格又很接地气,去年是牛羊猪,今年是稻鱼鸭,下一次又会是什么呢?非常值得期待。”
图文来源:台江县委宣传部 张强/冯桂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