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天赋山水,灵动秀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闻名于世,这是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优势。
绿色是发展最大的底色。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是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的“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安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部署开展绿美江淮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去年,安徽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三、长三角第一。森林覆盖率30.22%,贡献了占长三角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安徽绿”。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1.8%,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十年禁渔效果彰显,“鸟中国宝”东方白鹳重现巢湖,“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江淮大地成为常态。
精准治污 守护碧水蓝天
每天傍晚,家住安徽省芜湖无为市石涧镇的打鼓村村民姜志平都会到家门口的小广场转转。眼前,树木葱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就在前两年,小广场所在的位置还是一处废弃宕口,山体裸露,植被破坏,尘土飞扬,严重影响附近村民生活。“出行的时候都是要捂着口鼻,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姜志平回忆说。
为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彻底解决这个环境“顽疾”,无为市专门投入500多万元,在治理废弃矿山扬尘污染和地质灾害,覆土复绿的基础上,还建设了观光步道、休闲景观等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活动的场所。
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拉高环境“颜值”,源头治污为要。近年来,安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集中攻克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把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还老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去年,安徽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改善幅度均居全国第七。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三,长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质保持Ⅱ类,巢湖总磷、总氮浓度分别削减19.5%、23.4%,长江(铜陵段)、安庆潜水(潜山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省排查整治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3.8万个。
生态修复 夯实生态本底
6月初,在黄山市屯溪区横江奕棋片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施工现场,伴随着挖掘机作业的轰鸣声,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映入眼帘。该项目以现有植被为基础,通过补植本土灌木、草本、水生等植物,完善生物群落,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拦截面源污染,削减入河污染物,最终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工程愿景。附近的村民胡文兰经常在这里散步。感受着河岸的大变化,她连连点赞,“这里的建设充分考虑了民生,大家都喜欢,孩子们也爱到这里玩耍。”
与此同时,在黎阳镇境内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抢抓工程进度,建设水生态氮磷拦截沟。该项目通过建设人工生态湿地等生态环境修复措施,有效接纳周边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尾水,可达到改善水体,提高区域水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保障。
今年以来,屯溪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底线任务,坚持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为重点,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和林长制等工作制度,倾力守护“一江碧水出新安”,共同构建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美好生态家园。
自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以来,通过三轮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的跨省界断面水质持续改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连续12年优于皖浙两省协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考核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千岛湖水质实现同步改善。今年6月5日,试点工作迎来新的飞跃。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至此,筹划多年、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样板区建设揭开“面纱”。样板区建设着力推动产业对口合作和人才交流持续深化,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基本形成一体化生态保护与协同发展新格局。
低碳发展 全面绿色转型
安徽淮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是长三角地区综合能源基地。如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样深入人心。在淮南市大宗煤电固废综合利用基地,采煤留下的煤矸石、发电产生的粉煤灰,这些曾经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科技赋能“资源归位”,不仅可以从中提取稀土元素,还被制成价格不菲的高强陶粒和新型硬化材料、填充材料,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绿色”双赢。项目投资方、安徽东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保川介绍,“目前企业消耗煤矸石年设计产能是300万吨,一期建设处理能力已经达到120万吨,粉煤灰80万吨,转化成陶粒之后,价格在一方330—570元,真正实现了高附加值利用和低碳利用,变废为宝。”
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为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安徽深入实施碳达峰十二大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在位于六安市的明天氢能国内首座万套级燃料电池工厂,这里不仅能够实现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膜电极的批量化制造,还能将膜电极成品继续在流水线上进行制备,进而完成氢燃料电池必备元件电堆的规模化生产,功率覆盖10千瓦到260千瓦。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张健介绍,在打通氢能应用场景的过程中,企业填补了省内很多示范的空白,如第一条氢能公交线,第一氢能叉车的应用场景,第一个氢能物流车的应用场景、氢储能电站的应用场景等。
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去年产业规模跨上6000亿元台阶。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显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一条条新赛道上,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2023年,安徽一跃成为中西部工业第一大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202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目标、PM2.5浓度下降0.3%、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3.1个百分点.......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安徽各地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不断呈现、刷新。
来源:安徽视讯 安徽之声 黄山广播电视台 屯溪区委宣传部
制图: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