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我家微耕机坏了,麻烦你来帮忙修一下”。“好的,我马上来”。放下茶杯,提起帆布工具包,王敏益出门了。
7月10日,在中寨乡捞河王敏益家客厅里,记者刚坐下来,就听见村民电话请他修家用电器。49岁,性格温和,轻财重义。没有经过专业学校培训的王敏益,精通各种家用电器修理。20岁,他开始为当地群众义务维修各种家用电器至今。
近年来,农村美好生产生活程度提高,许多家庭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粉碎机、热水器、微耕机等各种家用电器,但由于使用时间长,磨损、老化和保养不当等原因,维修量相应增加。机器一旦坏了,没有得到及时修理,就会慢慢生锈,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一坨废铁,给群众带来经济损失。
谁家的机子坏了,只要请到他,他从不推脱。许多群众为了感恩他,每次修好机器后,大家自愿给他点修理费打酒喝,但他拒绝不收。在偏僻山区,有些零件坏了,需要到六枝(县城)购买,车费及各种费用要花一两百元。为了给群众节约车理费等开支,他在网上为大家购买配件,或者拆废弃机器的零件来更换。
王敏益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懂一点技术,要学以致用,能够为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我感到无比的快乐,这是一种用不完的财富中”。
说到修理家用电器,中寨乡卫生院退休职工杨胜洪有些不好意思。这些年,我请他不下60次。看到他忙忙碌碌的,到处帮忙人家修机子,我还真有些不好意思。”
29年,他用双手为捞河村民及周边村寨村民修理了无数的家用电器,有的人家的同一样机器,他在一年之内修过头十次。大到挖掘机,小到电子打火机,他都能修,一修就好,却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
动力哪里来?一次偶然的维修经历,让他萌生了义务为村民维修家用电器的念头。
“当时,村里还没有一条正式的马路,用水用电十分困难。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的路上就被村里的李大妈叫去看她家的电灯,说是已经过了两天‘黑灯瞎火’的日子了,想买新的电灯又出不去买,非常着急。”
“到她家,我一看,就是保险丝坏了,不到5分钟,换上新保险丝,修好了”。
“灯一亮,老人家特别激动,拉着我的手一个劲的道谢久久不松开,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仅有的10块钱硬塞给我,眼里泛着泪光对着我说,我‘救’了她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敏益的眼眶开始有些红润。
王敏益坦言,正是当时一个新灯泡才一块钱,老人家却舍得拿出10元给自己的这个举动,让他很是感动。
“人活一辈子,就要活得有价值!”在王敏益看来,自己的举手之劳,在他人那里却是“救命之事”,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带来的巨大意义和快乐。
从那之后,义务帮村民维修各种电器的想法就伴着那盏亮起的电灯,在他的心里慢慢点燃。
这一“燃”,就是29年。
29年,哪家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去。走了4个小时的山路,冒着瓢泼大雨只为修好一台影碟机;蹲了3个小时,汗水浇透衣裳只为修好一台收割机;爬山坡、蹚河水,走夜路,串过无数人家的大门,只为给村民送去一份“带电”的温暖。
29年,从春夏到秋冬,从青年到中年,王敏益用29年的坚持温暖了一村人。
29年,他义务给当地群众维修理变压器、电焊、安装利检查电灯线路,微型耕作机、打米机及各种家用电器5000余(台)次;变压器8台,微型耕作机、打谷机、玉米脱粒机,每年维修30 (台)次以上,共计900余(台)次;打米机、磨粉机、豆浆机和榨油机,每年维修35 (台)次以上,共计1000余 (台)次。各种家电及其它电器每年维修127 (台)次以上,共计3600余次。平均每(台)次免收修理费200元,价值300万元以上。
来源:六枝融媒APP
记者:何勇
总监制:袁瑞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