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贵山三先生”中的治水专家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599718860

在张甄陶执掌贵山书院之前,“贵山三先生”之一,贵州安平(今平坝区)陈法从乾隆十七年( 1751)到三十一年(1766)主贵山书院讲席15年之久。陈法(1692-1766),字世垂,一字圣泉,晚号定斋。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治水专家。

陈法

陈法曾经写过一篇《黔论》,其中写道:他认为贵州人有“五病”,即“曰陋、曰隘、曰傲、曰暗,曰呆。闻见不广,陋也;局量偏浅,隘也;任性使气,傲也;不通世务,暗也;不合适宜,呆也。”接着他又说“而为呆则宜宝之,不可易以巧滑也”。贵州人的“呆”,可是要好好珍惜,“若夫呆者,朴实而不知变诈,谨伤而不敢诡随。此黔人本色,天真之可保守而不失,以之任事,则实心可取,以之事上,则直道犹存”。陈法就是这样的“呆者”。

康熙五十二年(1713)陈法中进士,入翰林院。雍正初年,诏举翰林才堪部务者,当时有一权臣看中了陈法,提出只要陈法“馆其家”,就可“立得显宦” 。而陈法认为此人不可倚仗,便推却并告假回乡。后来此人果然事败。他在任直隶顺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时,康熙谕令“各省府州县,应令多设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当时,在朝廷倡导下,义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康熙、雍正年间,又多次下诏,令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边远地区设置义学。其下属唐山县拆毁寺观,改设义学,凡数十处。此举受到当地僧众抵制,说是毁神灭道。闹得知县赵杲引咎辞职,陈法作为上司,并未受到牵连,但他却毅然引疾辞官返里。在翰林院时,与孙嘉淦、李元直、谢济世相交,时称四君子。有种说法是与孙嘉淦、李元直被称为“三异人”,还有说法是与孙嘉淦、谢济世“志相得也”。不管哪种说法,都是有孙嘉淦,而且孙嘉淦还荐举陈法出任山东登州府。但当孙嘉淦在审理满御史仓德所劾谢济世案时,“稍稍袒巡抚许容,归京师,过陈公,公谢不见”。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三笔》中感叹:“陈公操行贞坦,出处光明,不忝为洛闽之学(即程朱理学)”。乾隆十年(1745)六月,黄淮决口,沿河州县被淹。白钟山为东河总督,陈法为淮扬海道,共事治理决口。次年白钟山被弹劾,罢官入狱,旨令其赔补治河所耗工价。陈法虽然也曾参与治河,但此事并没有涉及他;何况他已于年前调任大名道。而陈法却呈文自行引咎,说“是本道亦在失察,若止将总河议处, 本道以调任幸免 , 清夜难安, 伏乞一并议处”。还替白钟山说话,说负责治河既危险又艰苦,所得养廉银还不及督抚的一半。现在出了事,你罢官也好,议处也可以,但是还要赔补治河工价,叫今后任事者怎么办?这个上奏的结果是陈法发配内蒙。其实乾隆内心也觉得处理得过重,他在乾隆十六年(1751)辩解说:“或疑稍有过当。朕亦惟有立法示惩,防微杜渐”。

清代巡河图

陈法在事上、品性、为人方面“质直而好义,严毅而有守”,确乎可以称为“呆者”。而在处理政务上,他“不务虚名,以养民为实政”,实实在在干出了一番成绩。在顺德任上,他设立乡长保甲之法。被认为“得古今繁简之宜,民不扰而户口自清”。乾隆将此事记在心里。八年(1743)“是时,庐凤数遭水旱,户口混淆”。乾隆谕旨:“闻山东运河道陈法前任直隶知府时,经理有方,不致扰累而能得烟户(即户口)之实数”。所以乾隆将陈法调补庐凤道,“令其董率属员。将烟户册籍加意料理。尹继善并留心指教之,若行之果有成效,将来各处便可仿行,于地方自有裨益。”在任山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 、淮扬海道时,与黄河、淮河以及运河打交道,他悉心研究治河方略,总结了历代治河经验,以亲身体验在乾隆十年(1745)著成《河干问答》一书。《四库提要》述“此书先论南徙与二渎交流之害;次论河不能分与分黄导淮之难,并论河决之由,补偏救弊不易;继而论河道变通其利二十二、运道变通其说三;复论漕运调剂之宜;终之以辨惑论。其载记由汉至清各类河论,精华荟萃,渊博详明,诚为可取。”《水利百科》高度评价此书,说《河干问答》是清代治河中非主流派的著名代表作,“书中对黄河夺淮之害有深刻论述,并提出了黄淮分流、黄河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等主张;反对潘季驯、靳辅等人的‘黄淮合流’‘筑堤束水’和‘蓄清刷黄’说,并首先提出‘沙见清水而沉’的论点,对黄河高浓度含沙水流特性有独创性认识”。他提出的改漕运为海运的建议,到光绪年间也得到实施。乾隆十一年(1745),被发配到内蒙戍守十六军台,条件极为艰苦,他处之泰然,军台土屋落成,赋诗“客至休嫌屋打头,拮据厦屋等绸缪。材从雪窖枯余得,土是龙堆劫后留”。见当地无水井,“民取水于百数十里外”,陈法亲自踏勘,“指地凿井,得泉甚甘,远近赖之”,百姓取名“陈公井”。

《河干问答》

乾隆十四年(1748)陈法遇赦归里。乾隆十七年( 1751),贵州通省清军粮驿道朱近堂(山东省平阴人),在陈法任淮阳海道时,曾任运使,相处甚好,便邀陈法主贵山书院讲席。陈法潜心教学,亲手制订《贵山书院学规》和《贵山书院学约》,包括宗旨、原则,为学、考查、奖惩等,使书院的教学活动,纳入了规范管理,走上了正轨。他将乾隆十七、十八年(1752、1753)两年束修凡二百金,“遂付质库,取其息以为书院公费”;据《安平县志》载,他还将“十年所得修脯,一无所取,为置书院膏火,数遣人往京师购置内版书贮院中”。他提出“治学不可羁于科举”,“为学须当先明义理”,“所谓义理者,非元妙也,只日用事物当行之理耳”“读书应循序而有常致”,为学“要先去利禄之见”,“学有根柢,则文为有用”,“其学也为已,其仕也为人 ”,至今仍然具有一定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作《醒心集》《敬和堂文稿》,将程朱理学贯彻到讲学活动之中。所著《明辨录》为清代重要的理学著作之一。他以程朱理学为宗,明辩程朱、陆王之异,认为陆王之学“实类禅宗”,实质上是对阳明心学末流的“狂禅”和“空疏”的批判。

清代是易学研究大发展时期,乾嘉时是汉易复兴与汉易重建期,以考据学、训诂学为特征的汉易逐渐代替宋易,尤其是重视实据,考订文字,对《周易》经传文字注释、考据、辑录和校雠,成就斐然。“贵山三先生”在易学研究方面同样有不凡的成果。张甄陶著有《周易传义拾遗》,艾茂著有《易经入道集义》。陈法戍军台,“以四骆驼负书数万卷,赴第十六台,日著书,居二年,成《易笺》八卷”,被称为“是继王夫之《周易外传》之后又一部有影响的易学著作,亦是我省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学术专著,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张日晸说陈法:“著述甚富,尤邃于‘易’,用力最勤”。陈法一生著作确丰,其他还著有《塞外纪程》《犹存集》《内心斋诗稿》《河工书牍》等。

《四库全书》《易笺》

陈法在《黔论》中还写道:“ 黔处天末,重山复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无论仕宦者视为畏途,即生长于黔而仕宦于外者,习见中土之广大繁富,亦多不愿归乡里”。但是,“而居黔有八便”,“鱼米贱价,一也;无大荒锓,二也;无祁寒盛暑,三也;风俗简朴,四也;举人一科拣选,五也;奇山水可供游观,六也;山多林木,养生丧死无憾,七也;山洞可以避秦,八也。”认为贵州人只要守其所长而勉其所不足,“夫去四病而享八便,黔亦何负于人”。陈法对贵州的地和人作了客观评价与辩证分析,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所以有人评价陈法是清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综合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应当说是合适的。

陈法故居

延伸阅读

陈法(1692~1766),字世垂,号圣泉,晚号定斋,安平(今贵州平坝区)白云庄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同年秋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五十八年(1719),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六十年(1721)以父忧归。雍正元年(1723)任刑部河南司郎中。三年(1725),乞假归里。八年(1730)赴京挑选,任直隶顺德(今河北邢台)知府。十一年(1733)因拆道观寺庙建义学事,引疾归里。乾隆元年(1736)荐任山东登州知府,二年(1737)升山东运河道。八年(1743)调补庐凤道。十年(1745)调大名道。十一年(1745),因替白钟山辩诬被发配到内蒙十六军台。十四年(1748),遇赦归里,主持贵山书院。三十一年(1766),在白云庄“月湖山房”溘然而逝。其卒后,继任贵山书院掌教张甄陶在祭文中称其为“经人两师”。道光七年(1827),礼部奏请将陈法入祀乡贤祠。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