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兴义巴结“安隆长官司”石碑,和安龙有关吗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707828840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滇黔桂交界的黔西南,从文化范畴看,历史上大致属百越(南方沿海族群)与百濮(西南内陆族群)的交汇地区。从行政区划看,明代以前“阙焉不名”,明代以后随着记录增多,渐次清晰,但实物证据依然很少。兴义市南盘江镇历史上称为巴结,镇中心田寨村码头旁一个角落,立有一方非常不起眼的残碑,瘦高一米有余。额题“修路记”三字,碑记模糊,能辨识“信女黄氏”“四时清吉”等语,碑正中镌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这是信教群众通过修路做善事,以求佛祖保佑。落款“(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吉旦立”清晰可辨,价值最高的地方,是关于行政区划的记载,为:“广西右江安隆长官司管下”,意思是巴结位于安隆长官司的管辖范围之内。黔西南州有个安龙县,和石碑上这个“安隆长官司”有关系吗?

兴义巴结“安隆长官司”石碑拓片

“安隆”最早指今天广西西北部的百色市一带,即贵州南盘江和广西右江支流驮娘江两江包夹的区域,核心区可锁定在今天的隆林县。早在宋代,就置有“安隆峒”。“安隆”的意思,直译就是平安兴盛。所谓“峒”,其实是中央王朝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谓。元代实行“行中书省”制,简称行省。时贵州南部、广西西部的广大地区,都属云南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若干,安隆峒改设安隆州。元末,安隆州废为安隆寨。

朱元璋建立明代后,把元代的行省制改为“三司”制,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布政司、臬司和都司,三司互不统属,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和军事,各自对朝廷负责。后为加强集权需要,又在三司之上设正二品的总督和从二品的巡抚。明代初期,安隆寨隶属由土司岑善忠统领的泗城州(治所今广西凌云县),据《广西泗城府西隆州志》中绘制的“泗城州图”,其西北今隆林的位置,清楚标注为安隆寨,系泗城州三十六寨之一。明永乐元年(1403),朱棣篡位成功,设安隆长官司,治所虽在今广西田林县境的旧州,但旧州实际上距离隆林更近。“长官司”是明王朝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设的地方政权机构,多为世袭土司管理,和县平级,但不属于州,而是直隶广西布政司,安隆长官司首任长官是岑善忠之子岑子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巴结码头运输甘蔗的布依族群众 图片拍摄:陈应秋

清康熙五年(1666),朝廷废除安隆长官司,成立西隆州(治设今广西隆林),隶属思恩府(治设今广西平果)。清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改土归流,西隆州改属泗城府管辖,同时划江而治,在贵州成立永丰州(今贞丰前身),将南盘江北部原属广西泗城府、西隆州的地盘,全部划归永丰州,与隆林县城直线距离32公里的兴义巴结,因位于南盘江北岸,故正式归入贵州版图。民国成立后,西隆州改为西隆县。新中国成立后,又改为隆林县,延续至今。巴结这方“修路记”石碑的时间,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正好在“安隆长官司”直隶广西布政司时期。

说完广西隆林的 “安隆长官司”,再说与之容易混淆的贵州安龙“安隆守御千户所”。按明代“三司”制,省级最高军事机构为“都司”,下有卫、所两级,“卫”通常辖数量不等的“千户所”“百户所”等,职责是筑堡、屯田、戍防,没有州、县等行政机构的地方,“卫所”也要担负行政职能。《兴义府志》记载的“安隆峒”“安隆州”“安隆寨”等位置,虽然和广西史料略有出入,但沿革大抵相同。明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司和云南都司同时成立,同年成立的还有普安卫(治所今盘县),隶属云南都司。这一年还在距离隆林县城仅36公里的安龙箐口筑“陵元堡”,是为安龙首次建城。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安龙“陵元堡”置“安隆守御千户所”,简称“安隆所”,隶属普安卫,换句话说,就是隶属云南都司。值得注意的是,“安隆所”这个名称尽管极有可能来源广西的“安隆”,但时间却比永乐元年(1403)在广西设的“安隆长官司”要早十三年。明正统三年(1438),“安隆所”随普安卫划归贵州都司,但可以看出,至此其仍是一个军事机构。

《兴义府志》载,明弘治十八年(1505),广西安隆长官司帮助普安卫平定“米鲁(苗族首领妻子)之乱”,为表示感谢,普安卫割让“安隆所”辖地“阿能十八寨(今安龙普坪、龙山、兴隆、木咱、德卧、龙广等乡镇的部分村寨)”,改隶广西的安隆长官司。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双方反目,“阿能十八寨”又重新回归安龙。又据时任广西巡抚杨芳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的《殿粤要纂》,在这本记录广西军事防务的书中,绘制有一幅“安隆长官司图”,其地理范围标注为“西至贵州安笼所界”。也就是说,至少在此之前,贵州的“安隆”就已经更名为“安笼”了,因此巴结这方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石碑上出现的“安隆”,和今天的安龙并没有关系。

据清代计六奇编撰的历史笔记《明季南略·安龙纪事》,明永历六年(1652),即清顺治九年,南明皇朱由榔被孙可望从广西南宁迎驻安龙。大概是嫌“笼”不吉利,便把“安笼所”去掉笼头,改为“安龙府”,作为行都。《兴义府志》中也有类似记载,为“顺治初年,故明之永明王(朱由榔),窃据郡境,僭改安隆所为安龙府”。根据与杨芳《殿粤要纂》一书相互印证,倾向演变顺序为“安隆”“安笼”“安龙”,而不是从“安隆”直接到“安龙”。值得注意的是,“安龙府”这个名称是明王朝改的,因此《兴义府志》中使用“僭改”一词,就是僭越礼制的乱改。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收复安龙后,又把“安龙府”改回“安笼所”。

康熙六年(1667),随着清政权在贵州逐渐稳固,开始大范围裁撤“卫所”,黔西南地界的“安南所(晴隆)”和“安笼所(安龙)”两个军事机构同时被裁撤,又各提取一字,改设“南笼厅”,“南笼”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同时也是正式将地方军事机构改为行政机构。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改土归流,在南盘江北岸原属广西的土地上,成立永丰州,并划归贵州,“南笼厅”地盘扩大,故升格为“南笼府”,乾隆时期还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南笼府志》。嘉庆二年(1797),安龙的布依族王囊仙领导农民起义,但很快被清军镇压,最近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一根甲秀楼铁柱,就是镇压这次起义后收缴的兵器铸造的。乾隆皇帝虽说已经退位,还是欣然题“南笼围解诗”,末句为:“更与锡(赐)府名,兴义新额茂”。同年8月,其子嘉庆皇帝下谕:“南笼府著改为兴义府。”此后安龙的历史便很清晰了。民国成立的第二年1913年,废兴义府,改为南笼县。1922年底,当局因“南笼”名字不典雅,县名改为安龙至今。

编辑

张僡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