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31日,贵阳将迎来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这场以“全球视野下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为主题的聚会,将与会嘉宾直接带入贵州这片文化融合“最生动的实验场”。
有人或许会问:为何是贵州?
答案不在教科书中,而在贵州的土地上。

(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同胞对唱古歌)
这里是十七个世居民族的家乡,却不是静止的民俗博物馆。苗族古歌仍在蜿蜒的清水江畔传唱被传唱,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结构依然挑战着西方对东方音乐的旧有认知。

(黎平侗寨欢度“喊天节”)
走在黔东南的村落里,你能看到绣娘手中的苗绣针法如何融入现代设计,也能听到布依族“八音坐唱”里保存的中原古乐遗韵。
这是一种仍在生长的多元。
去年水族端节上,年轻人把神秘的“水书”译成了短视频的语言;银匠在直播镜头前,一锤一锤敲打出时光的纹路。同一时节,苗年节的千人长桌边,外来游客被热情地拉进舞队,共饮一碗新酿米酒——庆典的边界,正在无声消融。
这样的融合不止于乡土。

(布依族群众在册亨县纳福广场表演布依八音坐唱)
近两年,200余个影视剧组在贵州取景。侗寨风雨桥、苗家吊脚楼随着镜头走向国际。社交媒体上,“追着剧集游贵州”成为年轻人的旅行新方式。
就在本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中学里,苗族刺绣课让学生们惊叹不已。这是“贵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现场——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孩子们手指触碰绣片时的好奇目光。文化,就这样在细微处流动。
“我们要讨论文化融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
“在贵州,你推开窗就能看到它正在发生。”
……
论坛将设置三场平行对话,分别围绕文化主体性建构、全媒体传播与民族文化的当代转化展开。届时,约一百六十位来自两岸四地的艺术家与学者,将在贵阳展开思想碰撞。
选择贵州,不是选择某个地理坐标,而是选择一个观察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
十月的贵阳,或许能用它日常中的多元图景,让远道而来的参与者看见:何为“多元”,何以“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