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嘱托。2011年5月在贵州调研时他曾经指出,要坚持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党委书记杨建平问道:“今年的螃蟹养得怎么样?”
浙江水产品养殖户孙叶晶回答道:“螃蟹非常好,没有一点淤泥的味道,因为主要就是水质好。”
山泉水养大的螃蟹肉肥膏红,来自浙江的养殖户对来年的生产信心满满。不过十年前,当地对于引进企业,却颇多疑虑。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党委书记 杨建平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党委书记杨建平对记者说:“当时主要是担心企业的生产,可能污染环境,尤其是我们的水资源。”
黔西南州兴仁市鲤鱼村地处珠江上游,生态条件好,山泉水资源丰富,是附近约3万人的饮用水源地。然而过去没能合理开发利用,六成的泉水只能白白流走,村民的收入也一直上不去。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党委书记杨建平在采访中说道:“搞传统的种植业,只能勉强达到温饱,最高的时候我们的贫困发生率达到20%。”
守着青山绿水,不见金山银山,产业脱贫缺少路子,脱贫攻坚如何做,这一度让当地人十分困惑。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原人大主席 杨昌益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原人大主席杨昌益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关键在思路。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经过调研,当地决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2011年村里引进了一家矿泉水生产企业。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村民 梁从敏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村民梁从敏笑脸盈盈地对记者说道:“之前都没想过我们寨子里的水,能制成矿泉水能卖成钱。我们可以在里面上班,一个月能赚3000多,还算可以了。”
现在,这里的矿泉水远销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西等地,辐射带动3000人就业,年产值近亿元,而为了保护生态,当地政府还为水厂划定一条生态红线。
鲤鱼村矿泉水生产厂负责人 孙礼康
鲤鱼村矿泉水生产厂负责人孙礼康说道:“我们每年生产15万吨矿泉水,这个量只占水源的5%。”
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让鲤鱼村找准了方向,在进行严格环境评估的基础上,鲤鱼村又引入了生态种养殖、生态旅游、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十多家绿色无污染企业,村民在家就近就业或者办农家乐。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村民 龙兴琼
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村民龙兴琼对记者说:“旺季的时候每天还是有五六十位客人,收入每年还是有十四五万左右。”
今年,鲤鱼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村里近60%的家庭买了汽车。
黔西南州兴仁市副市长 王长贵
黔西南州兴仁市副市长王长贵说:“我们既不能靠山吃山消耗宝贵的生态资源,也不能守山望山无所作为。只有选对路子,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让百姓更富、生态更美,这是总书记给我们指的方向。”
秉承“两山”理念,贵州走上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创造“黄金十年”快速发展,经济增速连续39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
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 路言斌
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路言斌在采访中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经济增长、既要看速度、又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贵州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就是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把贵州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贵州的绿色经济占比达到了42%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居全国前列,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