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2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分别刊发文章,为贵州绿色发展点赞。具体内容如下:
《人民日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持续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
7月12日,由外交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旨在展示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深化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内容设计为“会、展、招”三大板块,包含论坛会议活动、展览展示展销、绿色产业招商系列活动,共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500余位嘉宾参会。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自200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0届,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充分总结历届成功经验基础上,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呈现出一系列创新特点。
——创新主题。结合国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前沿话题,聚焦“十四五”规划,聚焦“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与国际组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和发挥论坛对外交流作用,围绕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等六大板块,策划设计系列主题论坛。
——创新内容。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我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及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等焦点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突出经贸活动,围绕贵州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绿色产品展销、贸易洽谈及绿色产业招商等活动。
——创新形式。围绕论坛主题,线上线下结合,“会、展、招”一体,充分展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举办绿色产业项目合作签约等。
自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贵州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目标,把大生态作为三大战略行动之一,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筑牢绿色屏障、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五个绿色”总体部署,推动大生态与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开放相结合,在绿色屏障建设制度、促进绿色发展制度、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生态旅游发展制度、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等八个方面积极创新实践。
贵州经济增速连续40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其中3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位,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2%,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并保持全国前列。目前,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1.51%,县城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世界自然遗产地达到4个、居全国第一位,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涵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环境治理体系、生态补偿、生态司法等13个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经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
“十四五”时期,贵州将坚定实施“生态大战略”,奋笔书写“生态大文章”,全力推进“生态大保护”,持续做强“生态大品牌”,全力以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绿色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把生态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抓手,纵深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综合试验平台定位,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展示区。力争到2025年,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基本健全。能源消费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稳定保持优良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63%,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10年来,多彩贵州生态优美,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这是贵州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贵州将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纽带,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携手向前,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新华每日电讯》:书写绿色答卷共建美丽家园
游客在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游玩(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7月12日至13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也是将美丽中国蓝图变为现实的“密码”。
本次论坛将展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行动”,发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多彩贵州奋笔书写生态大文章
夏日里,走进贵州省仁怀市五马镇,五马河两岸青山映碧水,绿水绕人家,黛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依水而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昔日河谷千疮百孔,如今河岸鸟语花香。”谈到五马河的蜕变,五马镇镇长李先方感慨良多。
五马河是赤水河仁怀段最大支流,也是赤水河流域重点生态保护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个乡镇还是造纸作坊、煤厂林立,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近年来,五马镇全面取缔、治理五马河沿岸数百家污染企业,建成上万亩高粱、精品水果等农业基地,昔日的工业小镇悄然转型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小镇。
如今,五马河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已成为仁怀市境内保护最好的河流之一。
五马河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折射出近年来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生的精彩蝶变。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贵州省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近年来,贵州将大生态战略行动上升为全省三大战略行动之一,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奋笔书写“生态大文章”。
顺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贵州拒绝污染,守牢“绿色门槛”,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十三五”时期,贵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降幅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占比提高到42%。
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贵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超过61%,石漠化面积大幅减少。着力推进赤水河、乌江等重要流域、重点河湖、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生态修复,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
今天的贵州,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正努力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上出新绩。
美丽中国蓝图正在绘就
钢铁企业应该长什么样?
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厂区会给你一个特别的答案——这里不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还是国家AAA旅游景区。
数年前,这里一度污染严重、集团还持续亏损。“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三钢集团董事长黎立璋说,企业必须坚持走环保与效益并重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淘汰落后装备,重金投入环保治理……通过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三钢集团环保设备和工艺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钢产量也大大提升,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地的实践证明,凡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好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会因生态环保而迟滞,反而更具活力、质量更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歌乐山简直大变样,绿化很漂亮,登山步道很方便,现在我经常过来爬山。”65岁的重庆市民张程丽说。
清水溪、凤凰溪发源于重庆市“城中山”歌乐山,流经沙坪坝城区后,在磁器口古镇汇入嘉陵江。很长一段时间里,两条溪逐渐成了黑臭的污水沟。
这两条溪的发源地歌乐山曾有不少“散乱污”企业,中下游流经区域大部分是老城区,污水管网建设难度较大。
两年多的时间里,当地政府按照“关闭一批、规范一批、外迁一批”对山上近1700家中小企业分类处置,依法关闭“散乱污”企业1000多家,新建并改造多处污水管网,成效显著,河流黑臭现象彻底得到整治。
“碧水穿城、水清岸绿”的美景,已然成为很多城市的靓丽名片。近年来,我国的大江大河水质明显改善,长江干流首次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逐年好转趋势。
同时,随着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显现,各地环境“颜值”普遍提升。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人们普遍感受到身边的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正在成为常态。
如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蓝图正在绘就。
携手同行共建绿色家园
近期,云南十几头野生亚洲象,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象群一路游走,中国政府与民众一路精心管护,护象行动得到世界肯定,成为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近30年来,在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的形势下,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到300头左右,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我国生态保护持续向好的体现。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的挑战,呵护我们这颗蓝色星球,需要大家携手同行。
亿万中国人,正在用行动刻画出自己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绿色足迹。
我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的一个风电场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忙着对风机基础承台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在白城、松原等地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坚持科学治沙,强化荒漠植被保护,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40多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我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中国绿”赢得世界的肯定和赞誉。
“中国在恢复生态系统领域开展了多项雄心勃勃的行动,为世界树立了典范。”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说。
此刻,多彩贵州已经准备好,绿色发展智慧将在此交汇碰撞。
此刻,中国人民已经准备好,奋力绘就更加壮美的新蓝图。
《光明日报》:青山不负贵州人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调研。贵州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国家(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独树一帜,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一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高端峰会已经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绿色发展转型和升级战略、汇集生态保护成功案例和应对全球生态安全挑战的世界级讲坛。
“绿色经济”奔小康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北盘江镇查耳岩村,曾经光秃秃的石山上如今已是漫山遍野的花椒树,花椒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石漠化曾是贵州生态的“致命伤”,全省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的近70%,不少地方为了种粮而毁林,像贞丰县就曾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一度成为矛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让贵州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法宝”。他们着力将生态建设与农民受益结合起来,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荒山上搞起了茶叶、核桃、油茶和各类中药材种植,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民收入,也让荒山变成金山,遏制了石漠化。同时,他们还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含量,大力推进沼气池、小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毕节市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曾是国家一类贫困村,石漠化率将近90%,经过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等生态重建,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森林覆盖率达89.68%,2020年人均年收入达11000元。
202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对生态开展综合治理,坚持统筹保护和脱贫攻坚两个大局,坚持精准扶贫,生态先行原则,这是近年来贵州借助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密码。
“绿色福祉”惠民生
“我们村总算是腰杆硬了。”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竹园村党支部书记毛金波指着万亩林海介绍,“以前整村都是守着金山受穷,抱着金碗要饭。如今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我们植绿、守绿、护绿的热情越来越高。”
竹园村位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为最大限度地呵护黑叶猴的家园,过去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穷日子。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越活越有尊严。”村民黎仕福获得了人工商品林赎买金47万元,曾经是贫困户的他感慨地说。
2019年,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竹园等村的村支两委、人工商品林赎买农户进行了赎买价格座谈,根据测量时赎买地块的林木生长情况,最终竹园村赎买价格为4850元/亩。
“我们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安康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扛起长江上游生态保护责任,始终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森林资源总量实现快速增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位居全国前列。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等方面创造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901.87亿元/年。
2020年贵州全省完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197.9万亩,产值160亿元,带动53万贫困群众增收。截至目前,贵州国储林项目投融资全国排名第一,累计融资523.05亿元。
“绿色机制”强优势
今年6月18日是第5个“贵州生态日”,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总林长”分别来到贵阳市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开展“林长巡林”,巡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情况。
推行林长制是贵州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制度保障的一个缩影,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贵州率先出台生态文明促进条例,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率先出台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全覆盖;率先发出首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确认书……这些敢为人先的举措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贵州方案”。
“贵州方案”从绿色屏障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和生态文化创新示范、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8个方面提出32项重点任务,兼顾了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和地方问题导向的需求。
目前,贵州正大力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着力实施湿地保护、退耕还湿、退田(圩)还湖、生态补水等保护和修复工程,全省4697条河湖共设22755名河长,河湖水质持续向好、面貌明显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9.3%,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工人日报》:贵州“绿色经济”持续增长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为了明晰什么是“绿色经济”,贵州早在2016年就提出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等四型15种产业,具体又细化为温泉旅游等400个条目。在编制目录时,贵州将“绿色经济”的内涵界定为: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以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不断提高自然资本在发展中的比重,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