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在剑河,这个流传了80多年的毛衣的故事,鼓舞当地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综合广播
1623036540

在剑河县柳川镇中都村,世代流传着一个故事。87年前的一个寒冬,红军长征路过贵州剑河,毛泽东将自己的一件毛衣送给了一对饥寒交迫的苗族母子。87年后的今天,这段红军与苗族人民结下鱼水深情的故事,成为温暖当地人民群众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当地干部不忘初心、一心为民,鼓舞着当地群众自强不息,创造美好生活。

“这块碑是1934年1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的中央红军转战剑河经过中都村发生的故事……”沿着清水江顺流而下,来到剑河县柳川镇中都村陡寨组,一块三米多高,两米宽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剑河县史志办前主任杜建安介绍,石碑上面讲述的就是当年“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

剑河县史志办前主任杜建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12月,红一军团主力离开剑河往台江开进,毛泽东随部队行进到剑河中都村,遇到了一位带着孩童的苗族老婆婆,因饥寒交迫而晕倒在路边。

 “当时毛主席看到这个场景,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她保暖,就把自己随身的毛衣脱下来给老人穿上,安排红军战士给她送水和食物。毛主席走的时候还让红军拖了三四袋的行军米叫老太婆拿去。”杜建安说。

刘通权(左二)

这件往事,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上有所记载。中都村,是典型的苗族村寨。当年被救助的苗族母子,母亲名叫李老新,孩童名为吴昌科,二人都已去世。但在吴昌科的儿子刘通权心里,那是一段值得一家人终身铭记的往事。“我听爸爸说,他当时腿生病,起包灌脓,腿都烂了,红军看着觉得可怜,就拿了药给我爸治病,还送了件衣服,还有米。”

剑河县柳川镇中都村一角

一件毛衣,温暖着一户苗族家庭几代人的身。而一项民族政策的颁布执行,则温暖着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据史料记载,1934年12月24号,红军总部进驻剑河县城,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向各军团政治部主任发出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剑河县史志办副主任田景才说,这也是红军发布的最早的民族政策。

“红军进入贵州之前,对苗瑶民只是发布过口号,这个指示是以文件形式形成的早期民族政策,根据史料来查,这是最早期的民族政策。当时还成立了纪律检查部队,一定不能有侵害损害老百姓的行为。”

剑河县史志办副主任田景才(右)

民族政策的颁布执行,加上“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捂暖”了当地百姓,苗民们开始相信“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田景才说,从12月17号进入剑河到12月26号北上台江,短短10天时间,剑河加入红军队伍的群众就达到了四百多人。

“当时广大群众很踊跃地参军。红军过境后,国民党剑河县政府进行了人口清查,发现红军在剑河的扩红达到了402人。当时剑河县的总人口是5万人,差不多达到了1%,这是很了不起的。”

刘通权的新家老家对比

“一件毛衣”暖人心,一项政策得人心。这份温暖一直陪伴着当地人民群众迎来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近年来,中都村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人公李老新的孙子刘通权家,早已告别了无衣无房的历史,盖起了新房子,吃穿不愁。如今的幸福生活让刘通权感到温暖而美好。“没有毛主席也没有我家,没有遇到红军我父亲就肯定得死,没有共产党我们也没有这个幸福的生活。”

不仅仅是刘通权家,整个村子2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提高到每年200万元。87年过去了,“一件毛衣”暖了人心,也照亮了百姓幸福路。

村民们正在学习果树栽种技巧

五月卖枇杷,六月摘李子,进入夏季,中都村村支书刘永发格外忙碌起来,带领村民们采摘山间果树。刘永发说,这个当年红军经过时的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依靠产业发展,早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目前村里种植水果近400亩,主产麻镰秧李,丰收季一年可达50万斤以上,枇杷120亩,每一百亩最低产量60万斤左右。2003年村民们人均年收入最多3000块,现在不低于8000了。”

记者黄静、陈杉杉

编辑 |

李沁

责编 |

李佳

编审 |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