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90后”重庆小伙的“金玉缘”:把非遗技艺留下来、传出去

中国新闻网
1650688260
积分商场

一双灵巧的手将银制花瓣与云雷纹组装,均匀铺上硼砂水、撒上焊药,软火轻烧,焊药融化散尽,花瓣与云雷纹结为一体……一个春日午后,在渝派花丝镶嵌手艺人辜国强的工作室内,记者见到这位一袭中式黑衣的“90后”重庆小伙,他正忙着在操作台指导工作室成员制作花丝镶嵌首饰。几天后,这些原创花丝镶嵌首饰将发往海外。

图为辜国强制作的“中西合璧”风格花丝镶嵌发冠。 陈鑫 摄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术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等金属抽成细丝,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镶嵌则是将金银薄片錾出图案或制成各种造型,嵌以珠宝玉石。2008年,花丝镶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28岁的辜国强,与花丝镶嵌的缘分始于2016年。当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学习文物修复的他,被一只花丝镶嵌凤冠吸引,从此与花丝镶嵌这项非遗技艺结缘。

学习并传承这项传统技艺的想法在当下便萌生出来,于是辜国强开始前期走访了解,渝派花丝镶嵌走进了他的视野。

图为辜国强制作的各种花丝镶嵌首饰。 陈鑫 摄

“渝派花丝镶嵌脱胎于京派、川派,继承了各派优点,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制作出符合现代社会使用价值的作品。”辜国强介绍,渝派花丝镶嵌技艺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一度流行。现今掌握该项技艺的多为六、七十岁老手艺人,该项非遗传承面临断代局面。

“作为年轻一代,我要掌握这门手艺,不想日后为这门技艺的失传感到遗憾。”2017年,辜国强回到重庆拜师学艺,成为一名渝派花丝镶嵌手艺人。

作为一门纯手工技艺,花丝镶嵌耗时耗力,每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细心雕琢。辜国强告诉记者,渝派花丝镶嵌中仅花丝就有几十种制法,技巧繁多。“这需要我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练习、重复。以拉丝环节为例,我需要将直径5毫米的金、银丝拉制成所需的细丝,而目前最细的花丝直径只有0.16毫米。”辜国强说。

“花丝镶嵌中常用到龙凤、如意、牡丹、云纹等中国传统美学意象,它们表达着不同的寓意、祈愿。”辜国强认为,传承传统文化,要创新但不能“丢本”。于是他从四处搜集古书、典籍,反复练习传统图样的绘制,从中汲取养分和灵感。

随着学习的深入,辜国强的重心开始转向如何让传统工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和使用习惯,让更多人知晓、接纳。“在深研传统技艺的同时,我开始设计适合现代人佩戴的饰品,如发簪、耳饰、胸针等,建立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辜国强说。

辜国强还在创作中大胆融入西式美学思想,采用中式材料、技法,制作西式造型首饰、工艺品,实现“中西合璧”。辜国强认为,“90后”一代在欣欣向荣的环境下成长,艺术创作视野更为广阔,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越是学习,我对弘扬这门传统技艺的决心和信心就在不断增强。”辜国强告诉记者,新媒体的兴起也为传统技艺的弘扬和传承带来很大帮助。拍摄和发布短视频的几年时间里,不少年轻人通过他的视频认识到花丝镶嵌这门古老技艺。“有人通过平台购买我的作品,也有人找到我想要一起学习。”辜国强说。

图为重庆“90后”花丝镶嵌手艺人辜国强与其花丝镶嵌作品。 陈鑫 摄

如今,辜国强的工作室已有20余名成员,多是重庆本土“90后”,他们中有不少人通过辜国强的短视频走进了花丝镶嵌技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90后’甚至‘00后’加入我们的队伍。”

为推广这门技艺,辜国强还参加了国际、国内不少珠宝展会,加之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辜国强的作品逐渐受到海外关注,一些外籍人士、华人华侨主动联系他购买其作品。“不少外国友人认为,花丝镶嵌的美极具中国韵味,是中国美学的具象表达。而在海外华人华侨眼中,花丝镶嵌蕴含着穿越时空而来的深植血脉的故土情结。”辜国强说到。

如今,辜国强工作室一年能产出近千件花丝镶嵌作品,其中300余件会远销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不少海外买家与他保持长期联系。“我很高兴能通过这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让非遗技艺‘走’出去,让文化自信‘走’回来,是我作为年轻一代花丝镶嵌手艺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辜国强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秋杏 陈鑫)

编辑

佘义婷

责编

孙楚函

编审

唐实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