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九味书屋丨百年党史·天天学习——红军主力转移后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二)

动静原创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茅台之声
1627953000
积分商场

(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黔北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组织、红军游击队及人民群众在红军离开黔北后同地方反动势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为反抗川滇黔敌人发动的两次“三省会剿”,艰苦转战于三省边境,曾多次奔袭黔北赤水、仁怀、桐梓、遵义等县境。纵队领导人先后壮烈牺牲。纵队一直坚持到1937年1月,主力解体后余部又组建贵州游击支队,继续坚持斗争。 

以红九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王友发等一批红军骨干为领导,吸收工农赤卫队员建立起来的“遵湄绥游击队”,共120人,其中红军战士约占三分之一。在红军转移后,游击队袭击敌人的区乡政权,发动群众“打富济贫”,回击敌人的反攻倒算。他们先后在湄潭鱼泉沟、绥阳分水岭、遵义宋家坝和磨刀溪等地取得对敌武装斗争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黔北红军”。 

当敌人调集重兵围攻王友发领导的游击队时,一部分战士冲破重围,去追赶红军主力,王友发等人不幸牺牲。1936年,罗君彝又组织起一支100多人的游击队,有枪六七十支,继续红军的事业,在黔北开展武装斗争,直到1937年底,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罗君彝牺牲,游击队暂时分散隐蔽,停止活动。 

在王友发、罗君彝两支游击队的影响之下,1936年,遵义一带的农民群众不堪地主的压迫剥削,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开展了一系列打土豪分浮财的农民暴动。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红军留下的武装斗争的火种仍然燃烧在广大黔北农民心中,成为他们继续与反动势力抗争的精神动力。 

由红二、红六军团在黔西北组建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共三个支队。当红军离开黔大毕时,为有利于红军主力行动,牵制敌人和继续在黔西北开展抗日反蒋武装斗争,除第二支队主力经过整编补充,编入红军随主力长征外,第一、第三支队和第二支队编余战士都留在当地,开展游击斗争。他们转战乌蒙山期间,中共地下组织担负起领导武装游击斗争的重任。 

由席大明领导的抗日救国一支队,在毕节、大定一带游击,策应红军主力转战。游击队所到之处,继续宣传、执行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的革命政策。他们采取分合不定的斗争方式,先后在哲庄坝、财神塘、野马川、七星关、杨家湾等地袭击敌人,惩罚反攻倒算的地主豪绅。蒋介石调川军杨汉域师进驻毕节“进剿”。游击队与敌多次周旋,终因寡不敌众,分散为小股隐蔽斗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军阀杨森以共同抗日为名,将席大明诱杀。

编辑

胡刃 龙菊珍

责编

石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