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原名“忠烈宫”,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经历代多次增建、改建,形成一组沿中轴线布局排列的三进四合院古建筑群,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ART.01
达德历史
1901年,黄干夫、凌秋鹗等人,在忠烈宫成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算学馆。1903年,扩大为达德书社。1904年,创办民立小学堂,成为贵州私立(民办)学校之始。1905年,更名为达德小学堂。1912年,正式定名达德学校,是贵阳最早的新式学校。
“达德”之名出自《中庸》,取“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的意思。学校之所以命名为“达德”,学校原校长黄齐生做过解释,是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有智慧、有道德、有勇气,能成为智、仁、勇兼备的人才,为挽救古老的中国,作出贡献。
PART.02
抗日烽火中的“红色摇篮”:从课堂到战场的觉醒
达德学校拥有自己的校旨、校训、校歌和校刊。
校旨:“智、仁、勇”;
校训:“好学、力行、知耻”;
校歌歌词:“校舍宏开,正傍着男儿南八,好凭藉,中央位置,覃敷教泽,书社规模须记取,边疆风气先入行,惟民国纪元前十年初建设。德智体三事育,智仁勇三字诀,愿顾名思义,勿忘达德。改造国民原已任,颉颃欧美惟吾力,放光明,富水贵山间,无终极。”
校刊为《达德周刊》,创刊于1920年,黄齐生任主编。这也是贵州最早的校刊。在达德学校当过学生,又当过教师,后留学法国的王若飞,曾根据自己留学和勤工俭学的生活,写了题为《一个特别的学生》的文章,寄回国内,在校刊上发表。
达德学校师生较早地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思想活跃,敢于斗争,他们不仅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而且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贵阳民主革命时期的一面旗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达德学校校长黄齐生先生,就在女学生中提倡“天足运动”,抵制维足陋习,号召女子不缠足。辛亥革命发生后,学校师生立即投身其中,王若飞带队稽查城防、以防清军进攻贵阳。护国运动中,他们通电讨袁,反对复辟帝制。1915年,日本侵略者欲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发出所谓“最后通牒”,达德师生们在校内立起了“勿忘五月七日”石碑,以警示人们不忘国耻。在五四运动中,贵阳各学校学生代表在梦草公园集会,成立贵州学生联合会。会后,达德学校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演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嘴脸,动员全城各界团结起来,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1920年,达德学校创办了《白话文成绩周刊》,大力推广白话文。学校还首开贵阳话剧演出的先河,公开演出了《维新梦》《共和鉴》《恢复共和》《武训兴学》等一批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话剧,一时引起轰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贵阳市教育界抗日救国会就设在达德学校,达德学校也就成为贵阳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1937年1月,黄齐生亲赴延安考察,了解八路军根据地的抗日救亡路线与策略,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回贵阳后,黄齐生公开演讲,介绍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1938年的寒假期间,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因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故借用了达德学校男中部办公,直到寒假结束。
抗战期间,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达德学校学生曾组织“筑光音乐会达德支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学部进步教师聂汝达等,还创办地下刊物《新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后来成为中共领导人的王若飞,清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905年——1911年)曾就读于达德学校,1917年在达德学校任教员,并开始投身爱国运动。之后,他考取了贵州黔中道留学日本官费生,在日时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1年,留学欧洲的王若飞,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PART.03
达德学校:贵州教育革新与思想启蒙的先锋
达德学校不仅是贵州近代教育的开创者,更以多项“第一”推动社会变革,成为妇女解放、文化革新与思想启蒙的标杆。
1. 贵州首个女学创办者
1905年,黄齐生冲破封建偏见,力主达德学校开办女学,聘请贵州省首位女教师董赵德莹任教,并倡导“天足运动”,其女黄素昭、外甥女王若芬带头放足,推动贵阳妇女解放。至1909年,《申报》记载达德女学堂已有学生130余人。1915年,达德女学手工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彰显女性教育成果。
1905年达德学堂倡办女子班,聘请贵州省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前排左起第五)任教
2. 贵州首个话剧演出组织者
黄齐生改良旧戏,自编自导《大埠桥》《维新梦》《亡国恨》等新剧,借煤油汽灯照明演出,幕间分析剧情以启蒙民众。《大埠桥》歌颂抗清英雄何腾蛟,轰动全城;1918年,学校又改编演出《九命奇冤》《奢香》等剧,传递民族平等与团结理念,被誉为“达德戏班子”。
3. 贵阳首倡白话文教学的学校
为顺应时代需求,达德学校顶住压力,于1920年创办《达德学校学生白话文成绩周刊》,成为贵阳白话文教学先驱,推动语言革新与思想传播。
4. 贵州首个选派学生留学的学校
自1917年起,达德学校先后选派毕业生赴日留学、赴法勤工俭学,开贵州选派留学先河。留学生归国后,不仅引入西方科学知识,更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部分人回达德任教,大幅提升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资助学生赴上海深造,为师资建设储备力量。
PART.04
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从历史走向未来
今日之达德学校旧址,既再现历史,又焕然一新。校园内现存校史主展厅前悬挂的“好学”“力行”“知耻”三块匾牌原件,昭示着达德校训精神。展厅前平台上六百多年前为忠烈宫护殿的那对石狮,雄姿依然。今天,又担当起“红色使命”,为红色展厅护殿。
竖立在达德学校旧址内的“勿忘五月七日”石碑
为满足“爽爽贵阳”避暑季期间广大市民、游客的参观需求,充分展示贵阳历史文化,自2025年7月21日至避暑季结束,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开放时间:周一14:00—18:00;周二至周日9:00—18:00。
达德学校旧址的砖瓦间,镌刻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激荡着抗日救亡的呐喊。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