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学堂书局出版的《贵州茶谈》面世了,龚雪老师亲自把书送来,不胜欢喜,手捧散发浓浓书香茶香的新书,一口气读了几遍。
龚雪是一位谦和内敛,不事张扬,却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茶人。龚雪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这位贵州的女儿凭着对茶和家乡的热爱,回到贵州,开启了她从事茶科学研究,宣传和普及茶知识与茶文化的美好人生。
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龚雪在《贵州茶谈》一书中,用文学的语言展示了贵州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担当,将底蕴深厚的贵州茶文化和厚积薄发的贵州茶产业与传统和时代结合在一起,将贵州700万亩茶山与山河岁月相连接,史料详实,图文并茂,做到了专业知识通俗化,信息量大,可读性高。该书从茶籽化石,到贵州名茶;从贵州冲泡,到贵州茶业;从民族茶俗到茶的种类;从茶的密码,到茶的风情;从茶之母的水,到茶之父的器皿;从茶的功效到茶的DNA……这是一个专业人士的茶科普,是立足贵州茶产业,融合茶的科学与茶文化的诗篇。
在《一缕茶香,以“贵州”为名》一章,龚雪用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明代张谦德《茶经》中的文字,佐证了贵州是茶的发源地。以“如今,600余种各类型的120万余株古树驻守贵州大地”的景象和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贵州的史料,展示了贵州在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历史性地位与担当。
谈到干净茶无需洗时,书中写道:“截至目前,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施用的农药一共是62种,贵州在此基础上提高到128种。同时,贵州率先在全国全面禁用除草剂,采用人工除草等农艺措施,以草治草等绿色防控方式,全面保障茶的干净安全。”这是大数据时代,以数据说话的严谨和精确,也是一个茶业工作者的明白与认真。
在《仪态万千的贵州民族茶俗图鉴》一章,作者将黔北的“油茶汤”和“三幺台”,黔东北的“煨罐茶”和“擂茶”,黔东南的“打油茶”,黔南的“烤茶”“甜酒茶”和“茶膏”,黔西南的“擂茶面”和“娘娘茶”,黔西北的“罐罐茶”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合为一幅画卷,将贵州民族茶俗的丰富与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这是多彩贵州和贵州茶文化的美妙光束,也是打上贵州烙印的文化符号。在谈到茶的分类时,龚雪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将“真茶”和“非茶之茶”说了个通晓明白,指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朴素的真理。
按照季节来分,“茶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按照茶的加工过程中的发酵程度来分,可以把茶分为“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茶;如绿茶属于不发酵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而现在最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其中基本茶类就是大家熟知的六大茶类。”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在此基础之上,“以这六大基本茶类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得到的如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统称为再加工茶类。”这些关于茶的知识,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播撒开来,而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茶知识而不自知。
在提出了“青是个啥?为什么要杀它?”之后,作者自然而然地将“青是茶青的简称”娓娓道来;从把“提采”和“掐采”以图解的方式讲解清楚,到摊清、杀青、做青等术语的基本含义,作者仿佛在为我们演示原叶到茶叶的整个演变过程,以及一片茶叶所需的匠心和时间。一杯干净茶,在来到我们手中之前,经过的辗转,仿若得见。
相信读者读完《贵州茶谈》一书之后,对茶的了解和爱都会深入几分,这就是这本茶书的价值,也是一个有心插柳的人所成就的林荫。在茶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幸看到年轻的茶人不负时代,不负使命,把传承的火炬接过来,等着下一个来人。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看完本书后,不但学会了从茶汤的色泽鉴别一杯好茶的方法,还懂得了“观茶汤,是一种情趣,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科学。”
仅仅把《贵州茶谈》当作一部专著或科普,并不足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作者优雅的文风和独到的见解,使这本书有着它的文学价值。从“闻香识茶”的情趣,到“酸甜苦辣,说的还真只是人生,而非味觉”的哲理,再到“饮一片茶叶,品百味千滋”的人生意境,茶的深度和广度在我们的视野里,从茶山、茶叶到茶的天地不断延伸。我们在字里行间,也在茶园;在时间里,也在茶文化的幽境。
从怎样做茶、喝茶到如何储存茶,《贵州茶谈》将茶的方方面面都触及到,茶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茶的驻颜术以及茶中三宝——茶多酚、茶氨酸和咖啡碱,还有近年来的研究热门——茶皂素和茶多糖,有些茶的专业术语我们了解,而更多关于茶的文化和科学,我们还很陌生,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爱茶人士和对茶不甚了解的人都需要的一本教科书,也可以当作一本散文集来读,作为知识的普及或是情操的陶冶,都弥足珍贵。
值得一说的还有这本书里的插图,如果你爱茶,请把这些形象的“注解”收入你的记忆库,让它锦上添花;如果你不爱茶,请从这些精美的插图开始接触茶,识别茶,品茶,进而对外讲解茶,因为你生在茶的故乡,应知故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