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唐福兴,是长顺县水务局工作人员。2018年春,我积极响应脱贫攻坚的号召,到长顺县代化镇朱场村“安营扎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那时,我的女儿才6个月,还不会说话。
在近三年来的扶贫工作中,我经历了各种辛酸苦辣的考验,也收获了无数的点赞和喜悦,在每一个醒来的清晨,走在朱场村的土地上,攥一把芬芳的泥土,思考、书写着我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段时光。
进村入户走访 收集民情民意
在朱场村,我主要负责黄土组网格工作。黄土组由多个老自然寨所组成,共有44户182人,贫困人口26户100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全村面积最大、坐落最散的组,自然条件较差,干群关系极不和谐,群众思想观念散漫守旧,开展工作难度大。
记得第一次走访梁仕荣时,他那“傲慢”的样子。整洁别致、盆景错落的小院里,他翘着“二郎腿”,侧坐在木椅上,身体略往后倾,双手交叉半环抱膝盖,衔着一根烟,他明明感觉我的到来,却仍不动声色地稳坐在他的“中军帐”内。我厚着脸皮,带着问好,向梁仕荣递上一根烟,他不以为然地瞥了我一眼说:“你是哪一级领导?”“我不是什么领导,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爹妈也是农民。”我回答道,我们的对话慢慢拉开序幕……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他终于邀请我到他家里喝茶。
“油盐不进”“拒缴合医”“组上事务不闻不问”“骄横跋扈”......这就是我刚驻村时,众人口中的梁仕荣。经过我多番探寻,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之前,由于大多数群众对政策存在诸多不解,干部在处理有关事情的方式上也有待商榷,才导致如此困局。其实,梁仕荣并非蛮不讲理之人,组里像梁仕荣一样的群众不在少数,我找准症结后,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天天跑、夜夜跑,经过多次的入户沟通谈心,他们终于解开了心结。
2018年4月,组上首次召开群众会,推选组管委成员。在我的推荐和大家的推选下,产生了组管委成员,梁仕荣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梁仕荣积极主动配合脱贫攻坚工作,组上的大事小事都到场,他的改变让我深深感动,组上无数个“梁仕荣”也在悄然改变着。
修建基础设施 提升人居环境
“要是能有一个篮球场就好了,我们能有个打球玩耍的地方。”建一个篮球场是组上娃娃的梦,也是村民们的心愿。了解情况后,我与组管委商议后,决定当即召群众会,共同商讨篮球场建设的土地占用和资金筹集问题。
村民们听说为组上建篮球场,都积极支持,可适用的地块却是其他组村民的地块,经过我和组管委多次与其主人沟通,该村民终于同意无偿出让。说到资金问题,大家三百两百的纷纷捐款,我和组管委成员也各自拿出300元,靠低保维持生活的老人梁小扬二话不说,也捐了300元,虽然大家最终还是婉言谢绝了他的捐款,但那一刻,村民的齐心让篮球场的建设有了希望,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温暖。
经初步测算,篮球场建设共需要资金3万元左右,村民共自发捐款1.5万元,资金还存在很大缺口,于是我向领导反映了此事,积极争取到1.5万元资金。在领导的支持下,村民的参与下,2019年5月,篮球场开始投建,村民们忙前忙后,出工出力,梁明勇、梁仕荣更是主动承担了材料验收、数据统计等工作。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篮球场终于建成,达到保养期可以踩踏那天,天空晴朗,篮球场上挤满了群众,大家欢欣鼓舞,梁仕荣更是无比的激动,近1.8米高个的他,一下子双手抓住矮个的我,将我举向天空,大声喊道:“我最喜欢你这个‘小种人’啦”。从此以后,我“小种人”的雅号便家喻户晓。
“走,篮球场上打球去。”“走,篮球场上看看娃娃去。”每当看到村民们在篮球场上打球、玩耍时,我的心里无比的欣慰。明亮的路灯、干净的串户路、宽敞的院坝......组上基础设施随之一应俱全,看着村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我感到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举办联亲活动 拉近干群关系
“感谢领导、感谢网格员,让我们远在他乡的游子,能够在这六月佳节同享节日的欢喜,在此,我代表外出务工青年们,向家中老人们问好,望您们身体健康,颐养天年......”这是梁文江在黄土组“六月六”联亲活动上远程实时视频的发言。
“六月六”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了解到组上从来没有打过“平伙”的情况下,我与组长及组管委商议之后,决定举办一次“大型”的“六月六”联亲活动,群众听说要举办活动,热情十分高涨。
虽然当时我们向攻坚队申请到一些活动资金,但群众想着资金还不够,大家纷纷自发捐钱捐物,帮扶干部和攻坚队领导同事们也纷纷伸出援手,使得活动的举办得到了前期保障。看到大家积极性高,我向组管委提出向老人和儿童发放活动礼物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由于活动资金不多,于是我便自己出资1000元购买活动礼物发放。
在活动的闭幕式上,远程视频争先恐后打来,看着简易舞台上不断接通的远程视频,69岁的老伯梁成福不禁眼泛泪花感慨道:“我活了几十年,就从来没有见过我们组这样齐、这样热闹,今天在家还可以看见他们外出打工的这些崽崽......”
活动圆满落幕,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大家对我这个外来的“村民”也更加认可。这一刻我感到群众工作并不难,只要你用心、用情、用力,一切困难都不存在。
视工作如生命 待群众如亲人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与群众“非亲非友,却甚似亲人”,和大家都是按年龄“叔”“伯”“兄”“弟”相称。送病就医,送老赶集,送孤入学,送残入院,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为了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过上好日子,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不停地努力着。
梁小扬家有3口人,梁小扬之子8年前因病不幸去世,之后儿媳不知所踪,老两口与当时不到4岁的孙女梁水婷相依为命至今。如今二老年世已高,没有劳动力,常年靠低保生活。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孙女,老两口生活有了盼头。梁水婷也挺争气,上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9年6月,看着即将小学毕业,升入中学的孙女,老两口犯了愁。
由于代化镇没有中学,孙女上初中要到近60公里的县城去读,不放心的同时,孩子的生活费无疑会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攻坚队的同事们知道情况后,你一百我一百的纷纷伸出援手,孩子的生活费得到了解决。
由于路途比较远,孩子每个周末回家不仅要花钱,而且乘车也很不方便,我家就在县城,为了让孩子周末能有一个舒适方便的去处,与妻子商量后,便拿了一套家里的钥匙给孩子,让孩子周末或不上课时随时可以到家里住。每当我担心这孩子到家里不习惯时,妻子总是说:“你在村里安心工作吧,孩子在家里挺好。”
孩子对我妻子的称呼从最初的“阿姨”也变成了现在的“叔娘”。看着孩子与我3岁多的女儿一起玩闹、嬉戏的情景,让我再次深深感到脱贫攻坚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我的家庭、千千万万个家庭也一直在战斗。
“刚来驻村时你女儿还小,不能陪伴女儿的成长,你后悔吗?”有人这样问我。的确,我刚来驻村时女儿才几个月,现在她都已经上幼儿园了,还会郑重其事地说:“爸爸,你好好上班哦”。
作为一个父亲,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长肯定是有遗憾的,但是,当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容时,我意识到自己除了是一名父亲,还是一名中共党员,工作就像我的生命一样重要。我始终坚信,脱贫攻坚虽然任重而道远,只要千千万万个奋战在一线的“我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华夏大地上定会插满“共产党员”这一鲜红的旗帜,千百年来的贫困帽子,定会在我们的手中得以摘下。
我的扶贫故事,平凡但充满温度,更有细数不完的感动,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平凡又勤劳的小人物,为了幸福美好的明天,他们奋斗着,就像热心做事的梁仕荣、独自抚养孙女的梁小扬、梁小桥夫妇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在脱贫攻坚战中感受着这个伟大时代的美好!
整理 罗远鹏
编辑 班晓静
编审 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