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看半开,酒饮半醉
00:00 / -曾看过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感触颇深。
有位青年事事都喜欢追求完美,但又因做不到而时常焦虑不堪。因此,他特地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求教。
老禅师并未言语,而是让他拎着两个水桶去河边打水。青年满心疑惑:“这两个水桶都是有缺口的,怎么能拎满一桶水呢?”禅师微笑着说:“你只管拎着它们去,但请记得留意道路两旁。”
他尽力将两个水桶打得满满的,可奈何还是一路走一路漏。眼看着桶里的水越来越少,青年感到十分懊恼,突然他想起老禅师的话。
青年猛地抬起头,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道路两旁盛开着一簇簇娇艳欲滴的花朵,时而几只蝴蝶翩翩起舞,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五彩斑斓,让人看了心旷神怡。再低头看看那两个破水桶,原来从缺口处潺潺流出的水,恰好灌溉了路边的花朵。青年恍然大悟,完整的水桶未必是最好的,有缺口的水桶也未必百无一用。
每个人都向往理想中完美的自己,总是觉得圆满无缺才是最好的状态。而并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就像是一道裂痕,时刻提醒着自己:不够高、不够瘦、不够帅、不够美,不够聪明、不够有钱……然后陷入到一种自责自卑的情绪中。古语有云:“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人也是一样,没有谁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可那未必是一件坏事。只要换个思维和角度,弱势也能转化成独一无二的优势。
不必刻意追求完美。给人生留一个缺口,也是一门为人处世的艺术。生活中,我们总是想做到最完美,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如果太过刻意,往往会适得其反。
前几天,听朋友讲了这么一件事。公司新来了一位女同事,每天都化着精致的淡妆,穿着也非常讲究,头发丝儿都像是精心梳理好的。尽管年龄不大,但是说话、办事都滴水不漏。大家一起闲聊的时候,她也是讲一些囫囵话,中立之余又不会惹到任何人。
朋友说:“你简直看不到她身上的缺点,或者有什么疏漏,至少她表现出来的样子都是‘完美’的。”
如此“完美的人设”,却没有让她收获好人缘,一些同事甚至开始渐渐疏远她。人际交往中,我们希望跟别人相处是真诚且平等的。而那些精雕细琢后的完美展示,就像是博物馆里的昂贵名画,让人望而却步。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作“暴露缺点效应”。说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暴露自己的小缺点,可以拉近你跟身边人的距离。不但不会形象受损,反而会更受大家欢迎。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藏,不是藏“拙”,而是藏“慧”。
花看半开,酒饮半醉。事不求全,人不求满。
这是一种成熟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有一部经典的日剧,名字叫《凪的新生活》。28岁的大岛凪总是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惹人生气。女同事邀请她一起吃午餐,她明明带了便当,却不好意思拒绝。公司举行发布会,上司发现宣传单做错了。同事向她求助,她便主动背了黑锅。
她总是害怕别人觉得她无知,所以不管聊什么话题,都会说:“我懂,我懂。”因为男友和妈妈都不喜欢她天生的自然卷发,于是她每天早上要花1小时熨直头发。
但是,对于这样的她,大家却并不领情。不仅在背后嘲笑她傻,还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让她帮忙加班完成不属于她的工作。大岛凪渐渐发现,在追求完美的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竟变成了讨好别人的人。
在一次打击过后,她终于决心要摆脱这一切。她辞掉了工作,逃离了男友,背着一床被子搬到了郊外的一间小公寓里。从此她不再需要每天熨直让她深感自卑的头发,也不必强求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到完美,去迎合他人的喜好了。
在接触到一些新的人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他们会不会不喜欢我?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喜欢我?我们戴着完美的面具和枷锁,费尽心思让所有人都开心,却忘了自己是否真的快乐。
瑞典有一句经典的谚语:
“无论你转身多少次,你的屁股还是在你后面。”意思是:不管你怎么做,做到多完美,都会有人说你不对,都会有人不喜欢你。
所以,你大可不必讨好任何人,只管做那个并不完美但很真实的自己。保护自己的个性,接纳真实的自我,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做人忌满,是给自己留几分余地,更是知足常乐,点到为止的人生智慧。
给人生留一个“缺口”,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