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苏轼荔枝歌咏中的家国情怀: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719406620
动静原创

读了本专栏近期两篇关于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文章,有朋友以及学生们也察觉似乎“言犹未尽”。的确,结合东坡先生之人生行藏屈伸来探析掘进,更深一层加以理解体会,苏轼所作的荔枝诗文中寄寓着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

一、“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与荔枝的情缘,纠结启自远离家乡之时。苏轼《寄蔡子华》诗曰: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辈。

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蔡子华是苏轼四川眉山老家同乡的好友,诗作写于苏轼以“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期间(宋哲宗元祐四年三月至元祐六年三月,公元1089年至1091年)。“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这起首两句表明,当年苏轼离开家乡,“故人”蔡子华曾亲手栽下荔枝树,期待苏轼回到故乡来同攀枝条,手摘荔枝,这确实可以算是最美的相约了。然而,现在已年过半百,头发胡子都白了,却仍客居江南未归乡,苏轼不由“肠断西湖春水船”。家乡、旧居、友人故交,永远有“荔子”树在守望,在等待离乡的游子……仔细品味,这“荔子”的说法写进诗里如此显眼,似乎也就有了“离子”的谐音,是游子苏轼对家乡的无限情深。

四川眉山柳江古镇(来源:眉山政府网站)

遥远的家乡,温馨的庭院,那里便有荔枝树的期待……有这样的“前情”,苏轼贬谪到惠州来,感慨万端,从而深情歌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其实是心性自由的呼唤,所表达的主旨,恰正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是真心安居惠州的,还买地建房,“卜筑白鹤峰之上”。苏轼《迁居,并引》云:

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楼。是月十八日,迁于嘉祐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复迁于合江楼。三年四月二十日,复归于嘉祐寺。时方卜筑白鹤峰之上,新居成,庶几其少安乎?

前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

去年家水西,湿面春雨细。

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

今年复东徙,旧馆聊一憩。

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

长江在北户,雪浪舞吾砌。

青山满墙头,䰀鬌几云髻。

虽惭《抱朴子》,金鼎陋蝉蜕。

犹贤柳柳州,庙俎荐丹荔。

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

念念自成劫,尘尘各有际。

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

避爷爷苏序的名讳,苏轼作品的“序言”“小序”等都用“引言”的说法。因而,这首诗的“引”便是该诗作的小序。而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四月间这次所写的“迁居”,倒还不是迁到他白鹤峰的自建新居,因序言里明确说此时正在“卜筑”而已。

广东惠州九曲桥(来源:惠州市政府网站)

过后几个月,新居建的可能差不多了,苏轼还写信给博罗县令林抃,求荔枝等果木花卉移栽于白鹤峰新居。之后,苏轼曾写感谢信给林抃说:“花木悉佳品,又根拨不伤,遂成幽居之趣。”如此,苏轼果真可以在惠州的新家里实现了“荔子”梦想。来年的春天,苏轼《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其二》有曰:“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

二、“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荔枝作为鲜果之王,自汉武帝扶荔宫兴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来,向皇家的进贡便屡见于史书记载。而关于鲜荔枝进贡,最为经典的诗作便是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而这“其一”肯定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但其实杜牧这组诗是立意高远深沉的浑融整体,分开看会削弱批判的力量。组诗有穷奢极欲则误国亡身的教训主旨,因而这生鲜荔枝进贡、华清宫歌舞等等在“开元盛世”急剧演变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下便成了令人警醒的标签。然而,后世却又因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命名了“妃子笑”荔枝品种……这,这倘若杜牧知道了,也只好说是“好吃好吃”罢了,呵呵。

来源:新华网

而苏轼作为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之佼佼者,对于“足以移人”的“尤物”荔枝,一直热爱,但态度又一直是很清醒警觉的。

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诗曰:

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

本自玉肌非鹄浴,至今丹壳似猩刑。

侍郎赋咏穷三峡,妃子烟尘动四溟。

莫遣诗人说功过,且随香草附骚经。

这是一首次韵和诗,颔联里的“侍郎赋咏穷三峡”是在称赞户部侍郎曾仲锡的原诗作很是出色,而下一句“妃子烟尘动四溟”则明显是化用杜牧诗作《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

在惠州,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诗有云: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诗句里的“妃子笑”,自然也指向唐明皇、杨贵妃、华清宫故事。

同年,苏轼还写下了最为沉痛的《荔支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苏轼自注有二。其一解释前十二句云:“汉永元中交州进荔支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驰死亡,罹猛兽毒虫之害者无数。唐羌字伯游,为临武长,上书言状,和帝罢之。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进入。”这是说,东汉和帝时期,苦于交州荔支龙眼进贡,唐羌唐伯游上书罢免。但唐玄宗时代,奸臣李林甫却大行其道,让人痛恨。

其二解释后八句曰:“洛下贡花自钱惟演始。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这便由历史上的“尤物”荔枝的进贡延伸到本朝的“尤物”龙茶、斗茶以及著名的洛阳牡丹花的进贡,苏轼对此亮出了鲜明坚决的反对态度!他的心意,正是诗作中间的四句:“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这正是暖暖的感人的为民情怀!

从在杭州所写的“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到在惠州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到“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苏轼的荔枝歌咏里,家国情怀如此深沉诚挚,如此真切感人。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