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历史笔记 | 为保一方安宁,贵州这位太守独守孤城,奋勇抗敌

动静原创撰稿:范同寿
1656295080

在上下几千的中国历史上,统一始终是主流,人心所向;国家分裂、天下动乱都只发生在短暂的历史时期。

从西汉到魏晋,无论局势如何变化,设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牂牁郡,一直是今贵州境内最大的行政建置。某些学者认为牂牁郡原是古且兰国的属地,汉武帝征南越时,且兰君拒绝发兵随征,率其众反,杀了使者及犍为太守。其后,汉军击破南越,回军途中趁势将其灭除,以原且兰地置牂牁郡,并从键为郡划出鄨县属之,任命吴霸为首任牂牁太守。在汉代,牂牁郡下辖17县,之后的设置曾数度变化:先是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 改牂牁郡为同亭郡,三国之后的晋怀帝又将其分置为牂牁、平夷二郡。唐朝时,先设牂牁郡,后改置牂牁州、牂州、牁州。北宋年间,将原牂牁郡地改置珍州。此后,牂牁郡这一建制未再出现。

历任牂牁郡太守中,除首任太守吴霸,灭掉夜郎国的陈立、三国时期的朱褒外,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被诸葛亮封为太守的马忠,属于较有知名度的人物。道光《贵阳府志》载:马忠“为人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于色,然处事能断,恩威并立,是以蛮夷敬而畏之”。马忠死后,当地人曾为之立庙。尽管如此,在贵州历史上烙印最深、影响最大的,还得数两晋时期的谢恕。

提到牂牁太守谢恕,了解的人并不多,但他却偏偏在贵州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如果要究其原因,还得先从西晋王朝的情况说起。

西晋是在灭掉雄踞东南的吴国后,继东汉之后出现的统一王朝,但这个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51年,堪称“昙花一现”。原因在于三国时曾风云一时的司马懿后代,在取代曹魏政权改国号为晋后,却改不掉权贵集团的种种陋习。除了司马炎时的一小段“太康盛世”之外,之后继位的西晋四代帝王,政风都极为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尤其永宁元年(公元301年)爆发的“八王之乱”,不仅晋惠帝被迫退位,长达5年的战乱,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王朝力量消耗殆尽。结果,内迁的一些民族乘机举兵,造成历史上所谓“五胡乱华”的局面。建兴五年(公元317年),西晋宣告灭亡。

西晋灭亡后,大批百姓为避战乱,纷纷渡江南迁。也就在317年,南迁的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泰始,史称东晋。东晋的统治要比西晋长一些,维持了103年。但这个政权仍旧是门阀士族政治,其统治期间,北方有十六个号称国的政权,所以历史上常把这一时期称为东晋十六国。东晋也曾多次组织过北伐,以图恢复一统天下,但因内部不团结,始终没有进展。唯一可称道的只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这场战役,晋军在谢玄的指挥下,仅以八万军力对抗八十余万前秦军,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谢恕

谢恕保境为晋的史事就发生在东晋时期。这位出生于西晋时牂牁郡毋敛县的太守,原先并无多大名望,但却在东晋时,因顽强抗击盘踞四川的李寿成汉政权大军,“保境独为晋”而声名大噪。

对于谢恕独守孤城,奋力维护东晋王朝统一局面的史事,相关史籍记载极简略。甚至在谈及谢恕出生地时,也往往一笔带过。《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只提到“忠义冠军将军、宁州刺史谢恕,字茂理,毋敛人也”,并无生卒年月的明确记载。乾隆《贵州通志》称:“恕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为牂牁太守,时尹奉为李寿所破。”莫与俦在《毋敛先贤考》中,力证其误,认为永昌元年系南阳尹奉出任宁州刺使的时间,并不与谢恕相关,谢恕出任牂牁太守的时间应当在西晋末年。两说各有依据,但叙述都不充分,所以至今仍无定论。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东晋,朝廷中的确有一个谢氏大家族,谢安、谢石、谢玄、谢琰等人都在朝内掌握大权。其中的谢安登上了宰相之位,谢石任征讨大都督,因与谢玄、谢琰共同指挥“淝水之战”而驰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影射的便是当年王、谢两家在东晋政权中的权势。

需要注意的是,一度官至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的谢恕,既非出自陈郡谢氏,与东晋朝中的谢姓大员们也不属同一族支,所以并未沾到谢氏重臣们的什么光。研究谢恕的学者通过文献的分析认为,谢恕属汉代功曹谢暹的后人,后被荐举为牂牁太守,但他不属于汉武帝“募豪民,田南夷”时迁入贵州的大姓。只因长期生活、任职于西南,深受秦汉以来传入贵州山区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一种忠于王朝、维护一统的理念,故能保持对东晋王朝的忠心耿耿。

先秦时期的儒学因属初创存在一定理论缺陷,而不为秦始皇所接受。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进一步吸收道家、法家的相关成分,对儒学进行改造之后,儒学成了一枝独秀的官府之学。儒学的政治“大一统”主张,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尤为统治者所重视,逐渐深入封建知识分子内心世界。谢恕在两晋那样混乱的政局下,在大军围城,外援无望的情况下,仍能坚定不移地固守孤城,保境为晋,正是“大一统”思想深植于脑中的选择。

东晋偏安南方百余年,其间,一些地方割据政权互相攻杀,百姓深受其苦。304年,以今四川为根据地的巴氐族李雄自称成都王,建元建兴。建兴三年(公元306年),李雄称帝,定国号为“成”,史称成汉。建立成汉小王朝的李雄,历史上称其是一位生性宽厚、知人善任、爱护百姓,颇有明君之风的统治者。李雄在位时封堂弟李寿为大将军、大都督、侍中,爵扶风公,录尚书事。李寿为成汉王朝东征西讨,确实立下不少战功。成汉玉衡二十一年(公元331年),李寿率军进攻阴平、武都,接着又进攻朱提,在征讨宁州时,包围攻打了百余日,宁州刺史尹奉无奈投降。以至“南中(今云贵及四川西南部分地区)”几乎尽为成汉所有,李寿也因此获封建宁王。

李寿所率队伍气势狂傲,一路征伐势如破竹,但在进攻牂牁郡时,却遭到了时任牂牁郡太守谢恕的坚决抵抗。成汉军进攻牂牁,发生在李寿杀成汉第三代皇帝李期,取而代之称帝之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李寿篡位,将国号改为汉,年号汉兴。当上皇帝后的李寿,大修宫室,一味追求奢侈。据梁朝李膺《益州记》载:“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旁郡户三千以上实成都。又从牂牁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人居。”同时,决定进攻尚未降服的牂牁郡。

关于牂牁郡遭到进攻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发生在李雄在位的时候;另一种认为发生在李寿篡位称帝之后。按《华阳国志·卷九· 李特雄期寿势志》的说法,事件应该发生于汉兴四年(公元341年)。这年,李寿为扩大地盘以巩固统治,派遣镇东大将军李奕征牂牁。李奕当年在李寿袭成都时,曾任先锋,李寿称帝后受封为西夷校尉,很受李寿器重,倚为爪牙,因此得拥重兵。是时,李奕颐指气使,率军直抵牂牁城下后,即派遣使者入城,命令谢恕弃守投降。

当时的形势是:周边郡县皆为李氏军占据,李奕军气势汹汹,牂牁已成一座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但谢恕作为牂牁太守,决心保境护民,断然拒绝李寿的招降,反而身先士卒奋起抵抗。经过数日鏖战,终将李寿大军击退,保得了一方安宁。

关于牂牁保卫战的详情,文献记载虽极简略,但《晋书》《华阳国志》《蜀录》《黔记》《贵州通志》都有提及。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谢恕的坚决抵抗,成汉军并未攻下牂牁。这一场仗打下来,既保住了牂牁郡城,护得全城百姓平安,维护了贵州与东晋的一统局面,更为东晋王朝除却了来自西部的威胁。《华阳国志》明确称:“(谢)恕保境独为晋”,“(牂牁)终独为晋者”。说明那时的西南地区,只有谢恕治下的牂牁郡,仍属东晋王朝。战后,谢恕受到朝廷的信任和嘉奖,晋升为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冠军。一些史籍如《晋书》中虽有“太守谢恕保城拒守者积日不拔,会奕粮尽,引还”的说法,但这并无损谢恕奋勇抗敌,独守孤城的事迹。

在没有战争的宁静日子,谈论“为官一任,稳定一方”毕竟是比较容易的,在东晋时期那种遍地烽火的战乱岁月,就成了一种与百姓共生死的考验。谢恕在政治上的明智,让东晋十六国最混乱岁月,贵州不仅没有发生更多战乱,反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儒学传入贵州的时间虽然相对较晚,但贵州却是儒学传播的热土。自儒家大一统思想在贵州传播开来以后,维护国家统一,确保地区安宁逐渐深入人心。从夜郎王多同与西汉王朝“约为置吏”,三国时期济济火助蜀军平定南中,到谢太守“保境为晋”,再到南宋末冉氏兄弟出谋固守合州抵抗元军进攻,直至明初奢香夫人顾全大局维护国家统一的壮举,种种事例无不让人感到:贵州各族人民虽然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大山丛中,却有一种深明大义、维护国家统一与地区安宁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在漫漫长历史长河中,已成为贵州山地文化的一种优良传统。

编辑

王青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