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早,随着上海市采访团离开遵义,本次“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东西部扶贫协作“6+1”省级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中的上海团全部采访行程圆满结束。活动启动以来,上海采访团先后深入遵义市湄潭县、凤冈县、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正安县,通过采访上海援黔干部、参观产业项目、听取东西部扶贫协作经验,以新闻工作者的视角观察遵义的新变化,文字和镜头中溢满了浓浓的沪遵情谊。
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记者杨喆(橙色上衣)正在采访
回想五天来在遵义采访的所见所闻,来自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的记者杨喆感慨不已。离开遵义之前,他向动静记者聊起了这次采访的收获。
动静记者:杨喆老师您好,这次来到遵义这五个县区进行采访,请问感受如何?
杨喆:去年我就来过遵义,这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主题采访。从2013年上海对口帮扶遵义算起,今年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7年来,沪遵两地携手,城镇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我觉得变化不局限于此,还有当地干部群众目光里流露出的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笃定。从 “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带动,我觉得遵义百姓自身的创造力被激活了,这片土地也充满了希望。
动静记者:是的,目前遵义地区已全面脱贫,接下来将要实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可以说上海市对遵义地区帮扶形式方法的转变与遵义地区自己的发展息息相关。那么具体来说,杨喆老师您认为这种转变中哪些方面最为重要?
杨喆:我觉得有两点:产业发展与教育建设,这也是接下来上海帮扶遵义应该注重的方向。
动静记者:产业发展一路上我们也见了许多,在第一站湄潭我们就看到了当地的香葱种植园和传统的茶产业,之后到第二站凤冈我们也看到了当地的蚕桑产业,您觉得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什么?
遵义市湄潭县官堰坝区香葱基地
杨喆:首先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优势与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并且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产业。比如凤冈的桑蚕产业,那里的桑蚕业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停滞了。当地援黔干部在对接上海水星家纺的过程中正好发现了这个契机,等于是重新激活了当地的桑蚕产业潜力,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
遵义凤冈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水星一号”金色蚕丝
其次,产业发展不是孤立的,要考虑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比如桑蚕产业,不光是带动种桑叶和养蚕的农户,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水星家纺建设基础设施,让更多的群众进入工厂工作。待正式投产之后还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链发展,在当地形成产业集聚。对于凤岗而言,之所以选择纺织产业着手,正是因为它具有较好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在这样的基础上,借助上海援黔干部牵线、大企业入驻并打开销路之后,就能激活当地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形成良性循环。尤其是销售这一块,像凤冈是背靠水星家纺,而湄潭的香葱、道真的香菇是直供上海市场,有销路,老百姓能增收致富,接下来也会更加积极。
遵义市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产业扶贫示范园的菌菇种植大棚
动静记者:好的,说完产业再来谈谈教育。这次采访活动我们参观了务川县的小学、幼儿园和正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幼儿园,它们都会和上海那边进行定期交流与经验共享,硬件设施更是高标准建设,比如正安县即将开学的杨浦幼儿园,我进门的时候被深深震撼到了,修得真是特别好。
遵义市正安县杨浦幼儿园
杨喆:是,这也是我此行感触非常深的一个点。我觉得对于贫困地区,教育上的投入再多都不为过。教育建设带来的影响可能短期内并不是非常直接,但一定对当地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这些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就有机会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能够在将来反哺家乡。
上海的教育帮扶有一个特色:不仅注重硬件上的高标准投入,更重视师资和理念的交流。比如在正安,不仅建起了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更安排了上海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老师前来做顶层设计并对课程进行具体指导。
鸟瞰务川县第五小学 摄像:吴浩宇
另一方面,由于正安、务川的师资力量主要是来自当地,所以也创造了让他们定期去上海进行交流,学习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育人理念。通过几个月的沉浸式体验,让遵义的老师能够充分体验上海的教育精髓,在回到家乡之后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也可以拓展山里孩子们的视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把上海学习交流的经验带给同事,让当地教育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乡村发展中一大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流失,如果说产业发展是让青年人留在家乡,那么在教育上投入就是给予当地下一代改变家乡的力量。乡村振兴需要人的支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还是要靠教育,这也是从脱贫走向振兴的关键。
访谈最后,杨喆告诉动静记者,去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采访活动的主题是“山海倾情·决战脱贫”,今年变成了“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从“倾情”到“同行”,上海和遵义两座城市也在从“帮扶”向“交流”转变。
他说:“不仅是这次到访的五个县,整个遵义地区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当我下次再来这里时,一定能够见到更加美丽的乡镇和幸福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