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贵州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在代表审议发言阶段,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举起了3张照片——遵义凤冈县万亩茶海,遵义湄潭县田家沟村和毕节黔西化屋村。
张集智举起凤冈县茶海照片
遵义凤冈县茶海之心
这三张照片背后,是贵州牢记嘱托,建设好乡村振兴的故事。
张集智在发言中说,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视察贵州时,对遵义花茂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肯定,并嘱咐要丰富内涵,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2021年2月再次视察贵州时,在毕节化屋村,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张集智举起湄潭县田家沟村照片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 瞿欣含 摄 图片来源:遵义发布
2023年4月,贵州印发《贵州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把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作为行动抓手,全力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全省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迎来华丽转身,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里子”“面子”都有了双提升。
张集智举起黔西市化屋村照片
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22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如今,遵义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已初见成效,以花茂和田家沟为代表,凤冈茶海不仅是农产品,进而打造了旅游产品,化屋村也从一个悬崖下的深度贫困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今天,我们自信地交出答卷——贵州的乡村发展挺好的!
接下来,如何全面提高贵州新农村建设水平?张集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围绕“富在农家”推动产业兴起来。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实行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机制,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茶叶、辣椒、刺梨、中药材等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老干妈等一批“贵字号”农产品畅销国内外,“贵州绿茶”“遵义红”等品牌风行天下。全省一产增加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一产增加值从2012年全国第22位(863亿元)跃升至第14位,2023年达289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53元提高到14817元,年均增长10.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万元以下的脱贫人口基本清零。
二是围绕“学在农家”推动人才强起来。强化基础教育,持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每年投入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超30亿元,惠及农村中小学生380万人以上,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强化职业教育,实施教育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全省职校生规模增长至近100万人,30余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脱贫致富。强化技能培训,建立乡土人才库,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场、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育高素质农民30余万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1503人,每村基本实现有2名以上示范带头人。发动1.8万名农技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揭榜挂帅,深入乡村生产一线指导服务,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三是围绕“乐在农家”推动新风树起来。持续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贵州“村BA”“村超”“村晚”火爆出圈,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积极推广“合约食堂”“寨管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完成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深入开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效能提升行动,全省80%以上的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省有国家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村100个。
四是围绕“美在农家”推动乡村靓起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聚焦路水电讯和厕污垃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建成通组硬化路近8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实现乡镇充电桩、乡镇5G、30户以上自然村4G三个全覆盖。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67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69.1%,“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三级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