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内的智团鼓楼。陈冠合摄/光明图片
“早闻侗歌美,不知访肇兴。”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村是中国最大的侗寨,如果想听地道的侗族大歌,一定要去这里。大年初二,出从江高铁站,记者乘车穿行在森林中的旅游公路,两侧高大的水杉树“列队”迎客。约莫20分钟,远远看到葱绿掩映的一排气势恢宏的侗族鼓楼,阵阵芦笙乐、礼炮响、拦门酒声传来,肇兴村到了!
“龙来喽!”当裹着青布头帕、身着盛装的精壮汉子们手擎五彩龙身,在喧天锣鼓和芦笙歌中,上下翻飞在石板路和花桥上时,节日的焰火已映红了肇兴侗寨的夜空。“如不唱歌可惜歌……”寨内鼓楼下,黎平县9支歌队竞相一展歌喉,用悠扬的旋律迎接四方宾客,这座千年古寨在天籁之音中来迎来新的年岁。
肇兴侗寨依山选址、临水而建。群山中难得有这么一块上好的“坝子”,两条山溪从东、南的高山峡谷中奔流而来,在村寨中汇成了肇兴河。古往今来,肇兴人把居住地视为一条“巨船”,载着谷地中的千家住户,穿越时光。据《肇兴陆氏族说》记载,肇兴村始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算起来,侗家人乘“船”落寨于此已有千余年。
“凡是侗人靠勤快,平地也挖陡也翻。哪里有水是活处,正是繁衍地段,往后不忧愁。”寨门外的梯田里,冬日油菜花开得正艳,不时飘来悠扬的侗歌声。在“饭养身,歌养心”的侗家,水稻是传统农作物和主要收入来源,稻、鱼、鸭的种养模式世代延续、传承至今。待到谷雨时节,梯田上了水,村民们又将迎来新一年的劳作。
行至寨内,村落主街道将村寨分成两边。纵横交错的街巷或铺墁着青石,或镶嵌有鹅卵石,幽静地通往各家各户。寨中房屋多为穿斗式干栏建筑,吊脚高悬地面,通风干燥,冬暖夏凉。楼柱用上好的杉木建造,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更为讲究的人家,房屋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干净又亮堂。
顶覆小青瓦的吊脚楼,一般为三层五开间以上,许多已有百年“房龄”。如今,临街的一层大多用作了商铺。踏着木质楼梯登上二三层,修旧如旧的高超技艺,让人很难察觉到岁月的痕迹。肇兴村党支部书记陆卫敏骄傲地说:“房前屋后都搞得漂漂亮亮,大家看了心里哪能不欢畅!”
吊脚木楼簇拥下,5座保存完整的侗族鼓楼耸立于寨中。以鼓楼为标志,村中12个姓氏人口相聚而居,在明洪武时期就已形成了五大“楼团”。处村寨中心“船篷”位置的智团鼓楼,楼顶呈“乐山式”四方倒水型,顶脊中央塑置一光芒四射的红日,两端翘角各塑一只捕鱼的曾江(侗语,意为鹭鸟),其头望外而尾朝里,象征楼团人的图腾与愿望。
侗人好“歌”好“戏”,每个鼓楼都有自己的侗戏班子,鼓楼也是大歌展演的正式场地。到了腊月十五,鼓楼寨佬就会组织戏班子排练,正月初三后开始展演。拦路歌、敬酒歌、牛腿情歌、侗族大歌、踩堂歌……按照传统,每逢新年的晚上,男女歌队都会在“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做客的社会交往活动)中齐聚鼓楼下,你唱我和,很是热闹。
位于鼓楼前方的智团戏台,早已站满了围观的人群。“过节月月有,节庆时时在。”如今,生活富足起来的侗家人,在节日和每个寻常周末,都会用如清泉般流淌的大歌和热闹非凡的侗戏,热情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春节期间,鼓楼习歌、侗戏展演、篝火晚会等活动轮番登场,在篝火光幕与侗歌音律里,游客与村民一道放声高歌,共享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
再往前行,便来到智团鼓楼东侧河上的花桥,桥廊两边设有长条板凳,内檐板绘有民俗彩画。过去,侗族男女在此谈情说爱、对唱情歌。现在,花桥已成为造访肇兴村的游人们歇脚休憩的场所。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蓝靛染吗?”跨过花桥,头挽偏髻、发插银花、身着蓝色裙装的村民陆勇妹,边走边向前来进行寒假研学的孩子们讲述侗族文化的点滴。这位蓝靛染工艺非遗传承人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她领办的合作社共接待研学、体验游客2万余人,经营收入更是达620万元左右。
“哒!哒!”时近傍晚,村口的侗品源织染香体验中心里,仍有几位好奇的游客手拿木槌,模仿着染娘的样子敲打着手中的布料。向客人介绍店里的蓝靛染、扎染刺绣品的间歇,陆勇妹满怀信心地说:“透过肇兴这扇窗口,更多人正瞧见我们侗族千姿百态的文化之美。”
推开这扇古村的窗,侗歌天籁未断,千年岁月悠长;乘着这艘古朴的“船”,肇兴人的幸福生活,正驶向更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