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磅礴乌蒙涌新潮——毕节践行新发展理念观察

新华社客户端
1689894780
积分商场

“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2018年7月,在毕节试验区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毕节新的历史使命。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贵州省毕节市加快构建符合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磅礴乌蒙涌新潮,这个曾经的“贫困锅底”、“年轻”的人口大市,正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奋力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绿色发展力破生态困局

苍翠松柏屹立山间,连片果树布满山脚,山风吹拂绿浪翻涌……盛夏七月,走进六广河北岸的毕节黔西市古胜村,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以前山头都是秃的,我们叫‘和尚坡’。”村民陈万才感慨,人多地少、石多土少的古胜村,曾因向山要粮、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

在生活贫困与生态恶化交织中打转转的古胜人意识到:没有植被就留不住土,留不住土就种不了粮!要生活,必须复绿、扩绿!

近年来,在退耕还林和自然林恢复6000余亩基础上,古胜村发展3100亩经果林,助村民“借绿”增收。陈万才种植了近30亩樱桃、枇杷,年收入15万元左右。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从上至下分别为: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沙坝退耕还林前的坡耕地(资料照片,大方县林业局供图);2009年3月14日拍摄的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沙坝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的坡耕地(大方县林业局供图);2022年6月2日拍摄的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沙坝风貌(新华社记者陶亮摄)。新华社发

守住生态底线,才可够着发展高线。试验区成立35年来,毕节森林覆盖率由10%左右提升至60%以上。5年来,毕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拓展绿色发展新路径。

制定贵州首个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和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办法,已颁发5张林业碳票,计入二氧化碳减排量28.3万吨,利用碳票抵押贷款4600万元,探索出“以碳代赔”的生态损失补偿机制。

毕节威宁县雪山镇村民饲养的羊群在风力发电设备下的草场吃草(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依托乌蒙高原独特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大力发展以风力、光伏、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2022年,实现新能源装机容量514万千瓦、发电量77亿度,均列贵州第一。

位于毕节威宁县二塘镇的贵州金元梅花山农业光伏电站(7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今年3月,贵州首家研发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企业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在毕节威宁县正式投产。“采用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1.8吉瓦,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助力毕节打造新能源绿色产业。”公司副总经理张云舒说。

工人在位于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的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人口大市力破“双低”困局

一大早,威宁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零工市场区就聚集了不少前来求职的人;而一旁的企业招聘区,多家企业已开始张贴招聘海报。在这个人口大县,产业园每天的供需很火热。

产业园运营中心主任袁永江介绍,威宁县总人口约160万,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服务是全县保就业、促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工作。威宁今年初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方面加强劳务输出精准对接,让有劳力、愿就业的人能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盘活“家中”零散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贵州省威宁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待招聘会开始(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毕节市总人口超过950万,位居贵州第一。劳动力数量多、年龄低,但综合素质也较低:人口平均年龄31岁,比贵州省平均水平年轻5岁,但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92年。

“一多两低”的人口结构既是压力,也是潜力。“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认为,毕节要做好“人”的文章,必须在“补短板、缩差距、提素质、强技能”上下功夫。

贵州省威宁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负责人在给职业学校的学生讲解应聘注意事项和招聘程序(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毕节纳雍县的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忙碌而有序,每两三天就有10多万件服装从这里发往全国及海外市场。公司行政人事经理雷海兰说,作为多家知名品牌合作企业,晶煌制衣自2022年落户纳雍县以来,解决了1400人左右就近就业问题。

“发挥优势才能赢得胜势。”纳雍县县长禄斌说,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了毕节潜在人口红利的释放。这既能稳定群众就近就业,还能延伸培育现代工业产业链。

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毕节与广州加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成立穗毕人力资源开发协作产教联盟,开设订单班162个,其中“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订单班招生近2000人。

在贵州省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广汽班”的学生在学习中(2021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发(罗大富摄)

马敏成是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广汽班”学生,如今已入职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本部。“比起父辈,接受职业教育有一技之长再出门找工作,机会和收入大不一样了。”马敏成说,校企合作订单班让大山里的学生和家长吃了定心丸。

创新求变力破思想藩篱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富了,干部作风变好了。”79岁的杨绍泉曾任纳雍县董地乡街上村村支书38年,在他眼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是街上村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样样都在变好”。

最近一个变化是乡里通过干部带头、能人示范的方式发展庭院经济,杨绍泉的儿子杨德华今年也在自家院坝种了2000棒红托竹荪。

杨德华说,菌棒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出的竹荪保底收购,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管护难度强度不大,一年下来稳稳当当能增收1.4万元左右,村民争着种。

“脱贫攻坚补齐了短板、夯实了基础,但发展思路不更新,还得落后。”在董地乡党委书记陈彬看来,作为贵州曾经的20个极贫乡镇之一,脱了贫的董地乡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不断激活山地资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参加活动(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为此,乡里在各村已有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乡联社,更好统筹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将滚山鸡、糯谷猪、红托竹荪等特色产业集中规划布局,又分散到农户“庭院发展”,让农民获取最大收益。

“变”的背后,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理念的变革。不少毕节干部群众感慨,30多年前的贫穷落后,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落后,而近年来毕节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什么问题制约了发展、影响了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解放,什么问题就是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毕节市委政研室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科科长贾秀元说。

5年来,毕节市着力打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县两级列入深改委工作要点推进的改革事项分别为124项、630项,分别实施国家、省改革试点21项、25项,制定出台了《毕节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实施方案》,谋划163项改革事项。

创新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商事制度改革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推动建立珠江、乌江等流域跨省横向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市场换投资、资源换产业”的产业合作机制……

“既要积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又要把握正确方向科学谋划,以主体意识、主角意识、主场意识在改革的大舞台上主动作为。”吴胜华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毕节强化各类改革创新举措系统集成,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强化制度供给,形成一批比较成熟、影响广泛的“毕节路径”“毕节经验”,努力为同类型地区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编辑

王珺璐

责编

飞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