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罗光达:以镜头为武器记录抗战

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1684029120

这是一张白求恩在前线孙家庄小庙给伤员做手术的照片,是一张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这张照片,是八路军战士罗光达所拍摄的。罗光达作为八路军战地新闻摄影记者,以镜头为武器,记录了很多抗战历史细节,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和文献资料,是党史和军史上著名的红色摄影师。

罗光达(1918—1997),浙江湖州南浔镇人,15岁离开南浔到上海洗染店当学徒。他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6年,罗光达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接触到照相机,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先进入陕北公学学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罗光达随彭真到晋察冀军区后,便向部队首长表示“想到前线去作战”。聂荣臻司令员对他说:“打日本有用枪杆子的,也有用笔杆子的,照相机也是一种武器,同样可以杀伤敌人,消灭敌人。”在聂荣臻的安排下,罗光达拜“中国第一红色摄影师”沙飞为师,系统学习摄影技术,成为晋察冀军区第二名随军摄影记者。

1939年春节,罗光达帮沙飞整理在晋察冀根据地拍摄的照片,并举办了晋察冀军区第一个摄影展览——“沙飞新闻摄影展”,得到群众、战士和部队首长的称赞。展览结束后,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摄影科,沙飞任科长,罗光达任摄影记者。

10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大规模冬季大“扫荡”。罗光达跟随八路军采访,行进至孙家庄小庙时,他看到来自加拿大的医生白求恩正在带领医疗团队对伤员展开紧急抢救。在用门板搭起的手术台上,白求恩神情严肃,紧握手术刀在给伤员认真做手术,这一幕激发了罗光达的拍摄冲动。后来罗光达回忆:我见到这生动的场面,立即选择最佳拍摄点。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不失时机地抓拍了白求恩和整个医疗队活动的各个瞬间,重点拍摄了白求恩在手术台前紧张地抢救伤病员为他们做手术的镜头。手术涉及的人物不止白求恩一个,但由于罗光达对拍摄角度、相机参数等的选择,使其他人的形象都“隐藏”在了屋顶的阴影中,各人物形象的详略通过光的调度显得层次分明,白求恩的典型形象得以凸显。

抗日战争时期,罗光达是“遇到作战就拍摄战斗场面,遇到战斗间隙就拍摄部队休整,在地方,就拍摄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抗战勤务、民主政权建设、文化教育等。”先后拍摄了《朱德在马上》《太行山上》《金顶妙峰山的哨兵》《白求恩在前线抢救伤员》等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

《我军搜索日军司令部》(罗光达1939年拍摄)

拍摄中,罗光达注重寻找典型,不断去粗取精,准确捕捉“最精华部分”。

1939年5月,大龙华战斗打响,罗光达随八路军战士一起冲进满地散落文件的敌军司令部院落,拍下《我军搜索日军司令部》,这张照片后来被誉为“八路军敌后抗战最早的一张现场新闻照片”,它生动还原日寇逃窜时的仓皇失措,真实展现了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该照片1942年7月发表于《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1942年5月,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平山碾盘沟村成立,罗光达任副主任;同年7月,《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正式出版,这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画报。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封面

《晋察冀画报》的出版,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斗志,揭露打击了敌人,在边区内外引起广泛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及边区建设争得宝贵的话语权。

后来,罗光达担任新成立的晋察冀画报社分社主任,还领导创办了《冀热辽画报》和《东北画报》。

编辑

王睿滢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